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自然科學博物館——探索自然的奧秘

文、圖/黃靖騰

2020年的最後一天,恐怕也是這年最冷的時刻了。才剛六點,天還未亮,在苗栗的住家,我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迫不及待地打理好一切出門去!

記得2019年參與中華電信「I幫盲讓視障朋友看見海科館」,度過一個充實又美好的一天。當天中華電信退休的志工們將再次帶領視障朋友,透過其他感官來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當我發現這個活動資訊,就趕緊報名了!

作者參加中華電信「I幫盲讓視障朋友看見海科館」活動。

七點半,從苗栗火車站坐上駛往南部的列車,在火車上「巧遇」了我的陪同彭怡瑄,一同前往位於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怡瑄是2020年在音樂夏令營認識的好友,家住台中,她是暨南大學的大一新生,因為也對這趟活動頗有興趣,於是邀請她來做我的陪同一起參加!

九點,我們來到了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這個科博館規模十分龐大,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和植物園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是最受歡迎的自然史博物館。

這次參加活動的視障朋友多是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共有三十餘人。我和怡瑄、敏琪老師一起行動。開幕致詞後,在大家的熱烈期待中活動正式展開!早上的課程是「認識地球岩石與恐龍、貝類探索」。

在志工的帶領下,我們首先進入「學友之家」,眾人圍坐在桌前,導覽員發下各種千奇百怪、形狀各異的貝殼讓大家輪流觸摸牠的結構,一邊仔細地解說著:「我們平常吃的蛤蜊有兩片殼,屬於雙殼綱,這兩片殼中間有像卡榫的構造,一邊凹一邊凸,所以可以緊密合在一起。」「你摸到尖尖的那端叫『殼頂』……如果你打開過沒張嘴的蛤蜊時,感受到有拉力,那是『閉殼肌』的作用,對了,閉殼肌還可以做干貝喔!」突然,導覽員放下一個有車輪般大的玩意到桌上,「除了我們平常看到的小貝殼,還有超大的種類,五公斤重的貝殼,例如這個『車渠貝』。雖然牠長得很大,但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接著,導覽員向大家介紹螺類,「摸摸看,這是螺,牠只有一個殼,因為靠肚子下的腳移動,所以屬於腹足綱。牠們的殼是慢慢長出來的,最先長的地方是殼頂。螺的身體藏在殼裡,身體可以從殼口鑽出來。」「把螺的殼頂朝上,殼口朝自己,若是開口朝右邊,稱為右旋,反之則稱為左旋。南北半球會影響牠們螺旋的方向。北半球絕大多數的螺類都是右旋,跟地球磁場有關。」

圓蠑螺

「學友之家」是一個像藝廊的空間,展視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標本。除了貝殼,我們也看到古代植物的標本——矽化木、恐龍牙齒,甚至還有恐龍大便的化石,令人讚嘆不已的是,有的標本旁還附加了點字標示展覽品的名稱,還能掃 QR Code 進入網頁的錄音檔(有的是純錄音,有的包含文字和圖片),讓視障朋友能聆聽更詳細的介紹,可說是對身心障礙者很友善的導覽方式。

上午後半段主要在生命科學廳活動,展示了包括古代音樂(由機器模擬的樂器聲音,據說很難聽)、各種岩石的展示(說明什麼是沉積岩、變質岩和火成岩,溫習了自然科學知識)。

接著開始當天的熱門活動——認識「恐龍」。展區的恐龍包括迷惑龍、真板頭龍、泰坦巨龍等。導覽員說:「恐龍的骨盆有其特殊的骨頭構造,一定要長那樣的才能稱恐龍,不然就只是其他爬行動物而已。」除了聽導覽員解說了各種恐龍的特徵、特性,還能聆聽到恐龍的叫聲(蠻吵的)。其中,真板頭龍更有模型可以觸模,牠的外形彷彿坦克般巨大厚實,顯然具備極強的力量和攻擊性,導覽解說道:「真板頭龍是甲龍家族中的一員,外型十分粗壯,重量可達二公噸。牠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披著一層具有彈性的堅甲帶,穿插其間的是各種以不同方式排列的盾牌狀、脊板和剌狀等結構。甚至脖子和面頰上也有各種的剌狀物。而尾巴末端是一種棒狀物,可以在受到威脅時,一招『神龍擺尾』,揮動重棒來反擊。」

除了恐龍的骨頭、大便,牠們的腳印也能成為化石,摸完真板頭龍後,接著摸到一個像臉盆般大的窟窿,「這就是恐龍一隻腳的腳印,可想而知整隻恐龍有多大了!」

看完了各種恐龍,我們接著去看「編鐘」。編鐘是古代的一種敲擊樂器,上面有雕花和刻字。導覽解說道:「編鐘是大約 2000 年前的曾國(周朝諸侯國)的諸侯所擁有的。這種樂器由金屬做成,使用的敲擊工具是木錘(長得有點像鐵錘)。鐘體隨著體積不同,發出的聲響音高也不同,愈大則愈低沉。這個是『四口鐘』,敲中間和敲兩邊會有不同音高,所以總共可以敲出八種不同音高。」

編鐘是古代的一種敲擊樂器,由金屬做成,使用的敲擊工具是木錘(長得有點像鐵錘)。

生命科學廳的展覽品一樣也用點字標示了名稱,並設有 QR Code 能讓遊客掃描進入網頁,獲取進一步的展物資訊。早上的課程,由一旁的怡瑄和敏琪老師透過寫注音或傳訊息的方式,為我翻譯導覽員解說的重點內容;而我也拿著 iPad 開啟「語音輸入」聽導覽的解說(但辨識率不夠高,資訊不算完整)以及透過 iPad 拍照後放大閱讀文字說明的內容。至於透過掃描 QR 碼進入網頁了解展物資訊,對我來說,如果是純錄音檔便無法接收,但有些是透過文字和圖片的方式說明,我就能順利讀取。

結束上午的課程後,我們開始用餐。午餐時正巧碰到了好友李紹慈,十分驚喜,於是坐在一塊兒聊天。我和紹慈是國中時期就認識的網友,她大我一屆,因為同時對音樂、文學有共同興趣,經常會在網上互相交流,便漸漸熟稔了起來。下午,紹慈加入了我們原本一行三人的陣容,同時她也以「指背語」打字協助我翻譯。紹慈打點字的速度真快,加上她的條理很清晰,讓我下午的課程能更好地參與、融入其中。

下午的課程在植物園進行,首先是「認識溫室植物種子與果實」。原來種子的形狀不只是常見的圓形,還有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形狀。導覽一面講解、一面發下水漂植物、豆類植物、果實種子、各種藤類等數十樣植物讓我們觸摸(過程十分緊湊,來不及拍照)。好笑的是,我拿到許多種子時便問:「欸這個可以吃嗎?這個呢,感覺很好吃耶!」聽得眾人直笑我「就知道吃」。

最後的活動主題則是「樹與樹木醫生」,利用聽診器貼著樹身同時以螺絲起子敲擊樹面,聆聽裡面有沒有「水流聲」,有聽到水流聲代表那棵樹很健康、有旺盛的生命力!

過程中,敏琪老師還不時打趣我,道:「三個美女陪在旁邊,很幸福吧!」

這次的活動,感謝臺中科博館導覽員專業且細心地解說、中華電信的志工們熱心地協助,帶領著大家看見科博館!當然,也要謝謝陪在我身旁的怡瑄、敏琪老師、紹慈三女!一起在 2020 的最後一天,度過這知性又感性,充滿幸福和感動的時光!

視障者雖然無法依靠視覺去探測周遭的事物,但當天的活動藉由觸摸展示品樣本、摸讀點字標示、聆聽導覽的解說、聽著機器發出的各種自然界聲響、掃描 QR 碼獲取更詳盡的展示品資訊……用這些視覺以外的感官來探測、感受自然界的奧妙,視障者們彷彿真實地「看」見了科博館!

這項活動大多附有點字,標示展覽品的名稱,還能掃 QR Code 進入網頁的錄音檔。

我想,「身障」便是透過其他正常的感官去認識這世界,只要將有障礙的感官無法感應或體會到的事物轉化為能見、能聽、能聞、能摸、能感受到的,進而達到一樣的效果,這就是無障礙。例如文字、語音和點字互換,就能透過不同感官去讀取相同的資訊;抽象的影像也能轉為立體事物或透過文字語言去描述出它的樣貌……

現代很多地方的無障礙環境,看來還是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例如,視障者在逛街、逛大賣場時,要想了解商品的說明內容,顯然不會有點字標示、語音解說或掃 QR 碼來獲取更詳細的內容。很多事物,只能依靠視覺或聽覺其中一個感官去探測。如果讓有文字說明的東西同時附有語音說明、有語音傳播的內容同時帶有字幕顯示,也許就能同時解決許多視障或聽障遇到的困難!

活動結束後,和怡瑄順便到豐原站附近的廟東閒逛了一會。傍晚時分打道回府和家人團聚,準備迎接2021年的報到!

回到家,上網和紹慈聊起當天活動中的種種,她知道我上午的課程由於視聽障的阻撓,所接收到的訊息並不十分完整,於是特地將自己索探到的所知所聞,整理成了「筆記」給我。上文所寫有一大部分是她所提供的資訊,至於下午的課程,由於篇幅限制,不做細述。

這一天,雖然異常寒冷,卻無法澆滅心中的陣陣暖意!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