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視障者看見世界的歷史演進
文/金希
有人曾以形象的方式比喻:視障是人與環境的隔離。我們周遭的環境絕大多數都是與視覺有關的資訊,例如發票上的金額、服裝的顏色、他人的長相、路邊的門牌等。對一位全盲的視障者而言,就需要運用各種方式將這些資訊轉換成視覺以外的形式,以彌合自身與環境間的隔閡,努力「看見」這個世界中的視覺資訊。從古至今,視障者看見世界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演進的版本。
視障者看見世界1.0版本是請身邊的明眼人予以報讀協助。自人類出現以來,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全盲視障者第一次獲取身邊的視覺資訊,例如物品的顏色、紙本文件上的內容、沒有報讀功能的螢幕文字等,均只能依靠身邊人幫忙報讀,隨後再運用記憶或者其他非視覺符號予以記錄。在這一版本下,多數視障者會選擇與明眼家人同住。對獨居的視障者而言,敦親睦鄰就顯得尤為重要。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視障者鼓起勇氣敲響鄰居家的房門,只是為了詢問現在冷氣遙控器螢幕上的內容;24小時便利商店半夜的時候走進一位視障客人,其實只是想請店員幫忙看一下信封上的內容;明眼人在與視障朋友相約吃飯時,會被拜託幫忙看票據或者手機螢幕上的內容……明眼人舉手之勞的一看,卻成為視障者難以逾越的困擾。在1.0版本的年代,如何找尋並維繫身邊可以幫忙的眼睛成為視障者生活的重要議題。
視障者看見世界2.0版則是隨著遠程視訊通訊技術的出現,視障者不再僅僅依賴身邊的明眼人幫忙,而是可以通過視訊通話尋求他人在遠端透過鏡頭提供視覺協助。遠端的視覺協助者可以是視障者認識的親友,由視障者通過line、messenger、wechat等通訊軟體發起視訊通話實現;當然或許有的視障者基於種種原因不方便隨時視訊打擾親友,因而也有專門的視障輔助軟體組織規模化的志工群遠端透過視訊通話協助視障者,這類軟體包括be my eyes、aira……等。系統會將視障者發起的通話請求隨機分配給在線的志工,類似於約車平台的派單過程。較之於依賴身邊人協助,遠程視覺協助使得視障者的求助需求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但同樣是人工協助,加之不在同一空間,遠程協助對於雙方的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從1.0版到2.0版的跨越是擺脫了身邊必須有人的限制,那麼3.0版則是使得視障者突破了對人工協助的依賴。技術的進步讓機器識別成為可能。OCR技術使得視障者可以獲取圖片中的文字訊息,進而就能通過掃描或者拍照了解紙本上的內容。當技術進入AI時代之後,人工智慧除文字辨識外,還可為視障者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地描述圖片內或者鏡頭前的畫面,甚至視障者還可與AI對話以了解畫面中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內容。此類AI輔助的軟體包括新版的be my eyes、Sullivan、Envision等,使得視障者彷彿有了一雙可以自主控制的眼睛,大大減少了對人工協助的依賴。
從1.0版到3.0版的更新迭代是一個視障者不斷消減自身與環境間隔閡的歷程。隨著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相信3.0版也不會是終點。當然,時代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先前的求助方式已經消失,而是讓我們多了一種選擇,在有需要的時候可靈活運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