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彭淑青與王思屏,合力爬上大塔山
編者按:思屏是熱愛運動的視障者,舉凡跑步、健行、爬山、騎車……都願意嘗試,淑青是她的朋友,長期在視障單位工作,她們曾一起爬過觀音山、軍艦岩,也曾從風櫃嘴走到擎天崗,只要思屏能走都想放手一搏。
兩人走觀音山古道時,思屏有個驚險的經歷。那次她踩空往邊坡滑下去,千鈞一髮之際,幸好兩手抓住攀繩,淑青與她的夥伴再把她拉回步道,簡直就像武俠小說。
敢帶視障者爬山的人不多,因為壓力大。淑青膽子大,11月24日與思屏一同登上海拔2663公尺的大塔山(阿里山山脈最高峰);她們嘗試幾次無人導爬山,這次是全程徹徹底底的不人導。
淑青用心紀錄思屏爬山的過程,寫下「視障者爬山篇」。這篇圖文並茂的內容想告訴更多人,對視覺做局部調整與修正,同樣能享受爬山之樂。
文、圖/彭淑青
1.如果一位視障朋友,她的視線模糊,甚至於只能看到下圖一個圈圈的範圍時,你知道她要如何不靠人導法爬山嗎?
引導者穿上顯目的顏色的衣物,作為登山時主要的視覺引導。如圖所示:她可以透過引導者兩腳踝上的螢光綁腿清楚得知,上坡的動態、坡度、高度,作為參考。(上圖實景;下圖模擬)
2.規律的階梯
確認她可視視線的範圍,例如可以在兩階左右看到引導者。引導者就規律地走在前兩階,她可視需求隨時參考。此時登山杖的功能有加入手杖的能力。
3.丈量
使用雙手、登山杖或身長任一處,說明自然物的高度、長度或寬度,比直接使用「幾十公尺」等單位更有臨場感。
4.親自臨場
比起像教科書那樣說明自然物,在合適範圍下使她親自懷抱、觸摸或探測,身體感官與自然物間的流動與感受更為真實。
5.下坡時,側身
當在黑森林中下山,前導者除非打上顯目不刺激的照明,否則前導者幾乎是與背景相融的。手杖(或登山杖)可以作為探測高度的方式,然後側身下坡,可以使身體更穩定。一隻腳踩穩後再行一腳,安全加分。
6.危險物
除了邊坡、懸崖、鏤空的植物縫隙容易造成明顯的危險外,愈是微小的突出物、或不顯眼的隆起、凹下的非水平物體,愈是容易絆倒的致命物。這時候,使用登山杖探測、追跡,就有機會避開障礙。(會使用「有機會」這三個字,是因為就算真的很小心、也無法100%防範)
7.四肢並用
山裡許多地形都是無法理解的,就突然出現了。四肢並用,趴下去、坐下來、用屁股移動等等,都是降低重心的好方法。無形中,也就增加了安全性。
8.共同的語言
山裡的地形是可以歸納的,例如石階、木階、枕木、碎石、泥地、泥土、鐵道、邊坡……等等。要建立兩人可以聽得懂的共同的語言,如「路面不規則」代表需要多一點探測、轉彎時要說「偏左」或「偏右」、或是「轉3點鐘方向」,就可以引導對的方位。這些簡單的用字可以讓視障者快速掌握地形,加入自己的經驗判斷,做出對應。
9.時間
爬一座山需要多久的時間?這與安全係數不一定相關,但是與享受程度一定相關。以這座一般人可以用3.5小時來回的大塔山步道,我們早上7點15分上山、下午2點51回到原點,足足花了6.5小時的時間。
在樹林裡停留,吃早餐、中途拍照、享受陽光、說說話、吃午餐、與其他山友聊天互問家常,偶爾滑一跤、漫步有時,搶路也得要體驗。
需要有絕對充分的時間,一定要。
因為視覺不佳時,身體的所有感官能力都要啟動,另外還包含專注力,都高於一般人一倍不止。也會特別疲憊、可能略感挫折,心智的鼓勵因此也很重要。
視障朋友不小心把自己跟明眼人相比時,總會恨眼不能明,可是時間真的是需要的。若把一個人的眼睛摀起來,只剩一個模糊的吸管孔視野,只給一根登山杖,沿途沒靠人導全得自己摸索,想必有95%以上的人難以走上1公里。
時間充分,才有完全的機會可以探索,才可以生出自己的勇氣與信心。這無比重要。
網友回應1:她好棒!
彭淑青回覆:這樣的視野與視力,不是一般人做得到!是真的很棒。
網友回應2:各自的生命透過練習、學習,會找出適合自己的出路。
彭淑青回覆:很多人沒機會去練習,以為自己不能而錯失學習的開始,那是最可惜的。
網友回應3:這不是「信任」,是「相信」。
彭淑青回覆:是彼此的相信,也是對自己的相信。
網友回應4:長知識!
彭淑青回覆:還有很多種方式,最佳的方式就是讓視障朋友來教我們,那也是啟明社的精神。誰都可以主動。
網友回應5:跟的人與帶的人都不簡單,感動!
彭淑青回覆:這是慢郎中與急驚風的旅程。
網友回應6:反光條可以用,因為很好買,大家都可以用,可以調整大小。
彭淑青回覆:是個好點子。
網友回應7:抱歉,我還是比較推陪跑繩加手杖。
彭淑青回覆:每個人會有自己想要的方式。這是與視障朋友討論、計畫後決定採行的策略。當你要爬山時,就可以善用陪跑繩和手杖唷!
彭淑青補充說明:
- 其實引導者很容易就走太快,超過兩階,所以三不五時要回頭確認:距離有沒有保持好。
- 要使用手杖加上登山杖也是可以。因為這位視障朋友的定向能力很好,加上也很會運用登山杖,所以能善用一支登山杖就掌握地形高低和探測。這個山徑,用2支登山杖會更好爬,但因為路面不熟悉,所以空出一隻手來攀、抓、扶、握,靈活度又更高。
- 另外,也可以適時做環境介紹。例如那兩根固定住枕木的木樁,是每個階梯都有的。若視障朋友了解兩根木樁間,是安全的「中間範圍」,就可以隨時探測,自在地走在路中間,可隨時修正偏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