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校園生活與團體感
文/張閎霖
究竟怎麼樣才算是豐富的大學生活?這個議題對於所有大學生而言,除了學業成績之外,多采多姿的人際互動與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更為重要,如社團、運動、電影、演唱會等等。當然,這些想法對於許多身心障礙學生亦然。透過這些活動場域,學生們可以認識其他同儕,進而彼此連結建立社會關係。
不過,身心障礙學生可能因為自身障礙限制或環境無障礙的問題,使他們參加這些活動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根據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的研究調查,適當的休閒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均衡及情緒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許多大學對身心障礙學生在這塊領域的促進卻不足夠;所以疏離及缺乏社會關係的風險,在身心障礙學生明顯比其他非身心障礙學生要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因為身心障礙學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跟精力來應付學業上所遭遇的困難;再者,如先前提到個人身心障礙問題及無障礙空間問題也會使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校園中參與休閒活動變得困難。
相關研究中(Doll, 2005)顯示,在許多心理及社會層面上,身心障礙學生可能感覺較大的負擔,這些負擔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學習成效。除了這些源自於學業評量及考試壓力所造成的課業負擔之外,經常也會出現壓力的情境,如人際互動關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經濟狀況不穩定或者個人問題等等,這些都有可能在大學生活的行為領域中互相糾結並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對於資源教室的輔導措施而言,或許應該思考如何在校園生活中去營造一個正向社會互動的遊戲空間,提供給身心障礙學生建立並擴展人際關係,以建立一個正向的團體感。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個體心學中一再強調「團體感(Gemeinschaftsgefuhl)」的重要性,認為這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他也提到人的身心健康指標可以從三大面向去觀察。首先,就是朋友圈及友誼關係;再者就是成就,對於成年人而言就是指工作與事業上的成就;相反地,對於學生就是指在學的成績表現;第三面向就是婚姻(愛情),對於成年已婚者即是婚姻關係的經營,對大學生而言,就是指男女愛情戀愛學分。
當然,要在這三個重要支柱都能夠如魚得水,似乎也不是人人都能夠這樣地順利。但是如何在這三大面向中找到一兩個穩固之支柱,足以支撐身心健康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大學生活中,若缺乏休閒活動或社團活動的參與,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而言,不僅無法得到適時紓壓,同時也無法實現自立生活。除了大學生活中與社群的互動之外,「自我價值感」對於心理情緒穩定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身心障礙學生越能夠理解並接受自身的障礙,就越能夠融入大學校園生活,在學習成效上建立一個穩定的基礎;因此,適性的輔導機制及友善的遊戲空間塑造是必要的。
藉此,可以讓身心障礙學生與同儕的互動或者依自己的意願去參加校內社團休閒活動變得更為輕鬆與簡單。大學也應該是一個「教學者」、「學習者」以及「同儕」之間,彼此學習互相尊重,並清除人際關係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