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沙中見世界——沙遊治療漫談
文/張閎霖
圖/張閎霖提供
相信許多人對於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這個名稱一定不感到陌生,在台灣也許多諮商心理師也將沙遊治療並結合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等運用在個案上。其實,沙遊治療並非新的治療方法或產物,早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問世,其理念甚至可以追朔到19世紀的榮格的心理分析學派。
沙遊治療是一種深度心理學治療方法,它是在1950年代時由瑞士心理學家朵拉考夫(Dora M. Kalff)所發展的治療方式。當她在榮格學院受完教育之後,遇見了英國兒科醫生及心理分析學家馬格莉特籮文斐(Margret Lowenfeld)並且見識了其World Technique治療技術,融合了榮格理論及瑪格莉特的World Technique,發展出自己的沙遊理論。然後,朵拉考夫對於東方的道教及佛教文化也深感興趣,這些文化元素也後續影響了沙遊治療技術的發展。
沙遊治療即是以榮格理論作為治療基礎。這種心理治療方法,藉助沙遊箱及許多不同的角色物件,提供了非言語的表達方式來闡述心理的過程。朵拉考夫發現,在沙遊箱內許多不同的圖像不單單具有診斷的價值,同時這一系列的沙遊圖像,即是把內在的心理過程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這種治療方式帶有遊戲成分,比較能夠被個案,尤其是孩童或不擅於口語表達的個案所接受,很自然而然地將內在世界投射出來,就如同繪畫治療的投射技巧一般。當然,沙遊治療能夠迅速蓬勃發芽,除了這些創意及遊戲的表達之外,其材料簡單易上手,取得容易,甚至可以自己動手做。
首先,需要兩個72 X 57 X 7公分的沙遊箱,一個裝乾的沙;另一個裝濕的沙。第二則需要許多來自所有生活領域的小物件,如人、動物、植物、房子等等。
在自由與保護的沙遊空間裡面,透過沙、水及不同小玩意物件,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建造自己的世界。治療師在一旁協助,擔任觀察及引導的角色,深入去了解在沙遊箱中圖樣的表徵意義,並進而推動個案內心過程的轉變,慢慢去啟動自我療癒。這治療方式對於受過精神創傷,包括家暴、性侵害等,或對於憂鬱症、焦慮症等,是一種不錯的介入媒介。
越來越多的大學的輔導中心團體諮商室中,都可以見到沙遊箱及玲瑯滿目小公仔的身影。這表示這種治療方式越來越盛行,對於許多資源教室輔導老師而言,越來越多非典型的身心障礙學生,如自閉症、情緒困擾或有溝通障礙的學生等等,或許大部分的資源教室老師並不具備沙遊治療師的資格,但是沙遊箱、小物件、遊戲或繪畫等類似投射技術,卻是一個打破藩籬的重要媒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