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他山之石——日本京都大阪光明之家巡禮
文、圖/張閎霖
每次到日本參訪,就如四季變換一樣,總會有不同的感受。眾所皆知,日本在許多科技領域常居世界領導地位,尤其視障者教育、輔助科技及老人照護設施更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模式,為許多國家仿效之楷模。
今年,視障資源中心的國際交流與參訪,透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純慧老師的大力協助與居中牽線,在天時與人助之下,由洪執行秘書錫銘領隊,一行6人,就這樣風塵僕僕地在仲夏中搭機前往日本京都與大阪,進行五天四夜的巡禮。這次的目的主要參訪京都視障機構光明之家、大阪盲養護老人之家及大阪光明之家點字圖書館。
在搭機及舟車勞頓後,下榻於京都近畿飯店調養生息,第二天精神飽滿來到了京都光明之家。光明之家為協助視覺障礙者自立生活、學習、就業之機構,於1961年由鳥居篤次郎創辦。當日行程由該機構全盲視障者職員橫山先生負責接待,簡報地點於該機構地下一樓音樂研修室,平日為音樂教室或社團活動場所。首先,橫田先生代表京都光明之家歡迎淡江大學的到訪,並介紹京都光明之家的服務內容、樓層硬體設施及參訪流程,也提醒大家光明之家內的一些注意事項;院內為避免碰撞到視障者或互撞,一律靠右邊行走,工作人員除了佩戴識別證之外,還隨身攜帶一個貼心的小鈴鐺作為聲音標示。京都光明之家為一所四層樓之綜合型身心障礙機構,包含視障輔具展示中心、日托服務、咖啡庇護工場、生活重建、點字圖書、職業重建及早療中心等部門。
這趟行程大家對愛愛早療教室的印象特別深刻,它為京都府委託辦理之日托早療服務,服務的對象為京都府0至小學1年級之視障兒童,共50位;提供每周1至3回之個別療育方式,並且每月1至2回家庭訪問,提供他們觸覺、聽覺或其他感覺訓練,主要結合觸察繪本、暗室彩色器材、單筒望遠鏡輔具使用、律動及音樂等元素來引起兒童對於認識顏色及玩具外型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在京都光明之家,即職業重建中心結合京都特色開發了一些點字文創商品,如裝飾布袋及串珠手工藝,並在絲布上做成點字外型。
第三天上午的參訪行程則為大阪盲養護老人之家。該單位為大阪府23所身心障礙機構中1所招收視障者之養老院,目前全日本共有48所盲老人養護院。這間盲老人院可以容納50位視障者住民,目前為滿額狀況,尚有27位排隊候補中,進入之審查資格由公家單位審核,如所在地的社會科或身心障礙科。入住的資格首先必須大於65歲,具有視覺障礙手冊,經濟狀況屬於弱勢且自理能力及行動能力尚可的視障年長者;若所得高並有人協助者,將不具優先資格。一般而言,上班族因收入較高,往往無法申請進入。養老院中設施俱全,一樓入口處為接待大廳,除了會議桌外,有飲料吧檯、沙發椅、跑步機、電視、卡拉OK等休閒器材,訪客須先在接待大廳中洗手與漱口,避免外面疾病傳入。
一樓後面及二樓則為一人一間的住民房間,套房內有洗手台及廁所,淋浴則要到套房外面的公共浴室,另設有溫泉泡澡間,男生及女生各一間。一樓及二樓各有一間餐廳,餐廳前會將當周的菜單刊出,令人感到貼心的是,出餐櫃檯前貼有每位住民的用餐習慣,如不加蔥、飯後一杯咖啡或冷茶、糖尿病等特殊代餐,提醒工作人員。養老院內醫生一個月兩次會到院內駐診,院內也設置有兩名護士,若住民有需要醫療,則會由戒護士陪同至醫院進行。
第三天下午的參訪行程來到大阪光明之家視障圖書館。日本光明之家為1922年成立,而於1935年於大阪開始建設與紐約光明之家總部洽談,取得使用名稱之權利,另外跟國際身心障礙者海倫凱勒也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曾三次邀請她到日本演講,為日本日後制定盲人福祉法及後來更名之「身心障礙福祉法」奠定基礎。大阪光明之家最早的服務工作即是從點字圖書館開始,於1960成立,為全日本最早,居領導角色。而在大阪光明之家的推動之下,於2010年催生的SAPIE虛擬圖館,此乃為日本最大的點字及數位圖書館,結合各地區點字書圖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盲校圖書館資源,共300多間,而86間的視障點字圖書館也結合地方,提供不同的後續服務,如教育訓練。
其SAPIE虛擬圖書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各圖書館之間建立統一點字圖書製作機制,一樣規格、等級與製作品質,在緊密橫向聯繫之下,各圖書館點字圖書製作並不會重複,除了資源共享之外,亦可減少不必要的人力資源浪費。為了維持SAPIE虛擬圖書館聯盟的運作,加入之會員圖書館需要一年繳交40000元日幣之會費,部分仰賴企業贊助。目前SAPIE登入的視障使用者約有1萬5000多名,有需要借閱紙本點字書及者可以在聯盟中的任一所圖書館中提出申請,再由其他圖書館將點字圖書寄至借閱者所在之圖書館,對視障者而言,十分便利。反觀,台灣也需要這樣的一個兼具資源整合與共享的視障圖書館。
第四天及第五天回程的閒暇,則造訪文化古都京都名景,如金閣寺、清水寺、藝妓花見小道、稻荷神社等,漫步於這座古色古香的街道上,隨處可見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在公共建築上無障礙設施卻是一點都不打折扣,甚是友善。對京都及大阪的無障礙設施方式別有感觸,在街道上行走非常有安全感。這次在大阪及京都的街上,幾乎所有路口均設置聲音導引之紅綠燈裝置,且導盲磚及警示帶的設置十分普及。另外,各地的無障礙廁所設置亦然,舉凡通勤電車、車站、觀光景點及公共場所中,都能找尋得到,且內部空間寬敞,兼具友善與通用設計概念,並非完全死板地依照法規來設置,除了點字與凸板外,也越來越多提供聲音導引做為另一種選擇。
另外在廁所也考量到身障者育嬰需求而增設安全座椅;這充分說明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相對地,對於本校無障礙環境推展而言,更應該融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將整體需求納入近、中及長程規劃,而非單向認定無障礙設施就是單純為身心障礙生所設置的。在越來越友善的淡江校園內,未來也會結合與中華電信合作之城市治會導引BECON系統,以智慧型手機APP來定位與語音報讀,提供身障生不同的選擇。
台灣視障重建模式,主要以美國及日本系統為參考典範,而日本鄰近台灣,教育制度及文化背景較為相近。國內許多視障職業重建機構關於傳統視障按摩培訓及職業教育訓練,均以日本視障教育及職業重建為基礎,點字圖書製作及相關視障服務也頗多參照日本製作流程。日本對於推動視障者自立生活及全面參社會生活不遺餘力,從0到6歲早期療育至盲老人照護等相關措施均有長足豐富的經驗,且日本相關從業人員對於整體服務工作的專業能力、作業流程及資源整合模式,非常值得本國身心障礙服務工作推展借鏡之參考。總而言之,此次京都大阪一行,一方面不僅更加堅信自己在身心障礙服務工作之路;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啟發與構思,收穫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