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對成見說不,迎向美麗境界
文/張閎霖
記得以前有一部羅素克洛主演的關於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約翰?霍伯納許(JohnForbes Nash)的真人真事傳記電影,名為〈美麗境界〉。片中敘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天才數學家,飽受精神疾病所苦,最後,在家人的支持與找到如何與思覺失調症和平共處之下,繼續自己的專業與理想,終究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這說明了聰明才智並不會因為身心障礙而打折扣。
然而,在現今的社會裡,許多具有相同經歷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正在默默受苦,除了本身疾病的反覆煎熬外,還面臨無形的歧視。由於大眾對於精神疾患的刻版印象與成見,許多大眾總與「社會的不定時炸彈」或「攻擊性」掛上等號。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謎般的精神疾病,具有許多不同存在面貌。就如同電影情節一般,患者常常質疑「我是誰?」或是感覺受到秘密情報組織追蹤或是鄰居迫害,或是常常聽到「你無法做到!」「你是沒用的人!」等聲音。這些症狀也指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發生的情形。很遺憾的,大多數人比較難以了解精神疾患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其實,就如同古希臘神話悲劇情節中,薛西佛斯因得罪眾神,被處罰在U字形山谷中將巨石推上山頂,每次推到山頂後又滾回谷底,又必須重新往上推……許多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一直默默地承受這種週期性、永無止境的苦痛。
由於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狀與行為,常常引起他人的恐懼與保持距離,尤其患者常被認為是不可控制,無法估算下一步他(她)會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對其他人有暴力傾向;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經常被貼上「瘋子」的標籤,應該送到精神療養院去。這些普遍的社會成見,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被大眾隔絕而成為社會邊緣地帶;同時在職場上,因為汙名化的結果,更讓雇主望之卻步,不敢雇用。
基本上,要完全治癒是不太可能;通常思覺失調症醫生都會建議用藥物,額外搭配心理治療,以減輕恐懼或缺乏動力的症狀。約四分之一的治療控制得宜的患者在生命中會有所謂的週期性發生。所謂週期性意味著患者發生急劇的症狀而必須強制在療養醫院內接受精神科及心理治療。以目前醫療進步情形,許多症狀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大多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儘管許多患者終身與思覺失調症共存,但是依照醫生專業治療與建議,仍然可以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就如同美麗境界情節中,雖然納許博士終其一身,在幻聽與幻覺中,有老年、青年及兒童三位密友,甚至這三位密友也在他生命階段的不同時期負面地危害著他與其家庭;但最後,在其太太不離不棄地陪伴及大學時期同窗好友的接納,讓其在大學任教,有機會一展長才,終究用生命點燃了諾貝爾獎,納許也學習了如何跟虛幻的三位密友和平共處,那三位也轉變成了其人生中正面的永恆力量。
的確,障礙有其不可逆之特性,但周遭環境若能以多元包容與尊重的態度與精神障礙者相處,多一點友善,那許多負面的先入為主氛圍,也會慢慢扭轉成一股正向的美麗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