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其實,我們都是「小心眼」

文/楊聖弘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透過莊子的「空船寓言」,點出了擾動我們情緒的關鍵,也就是對發生事情的看法。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究竟那些看法是怎麼產生的?

想像一個場景:一輛公車從你面前呼嘯而過,車速顯然超乎尋常,第一時間你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解讀與反應?覺得司機真是不守規矩,實在應該開單重罰,甚至吊銷執照;還是認為駕駛可能尿急,快要忍不住了,才會有這樣的超速行為;抑或是打從心裡覺得,這位司機的性情急躁,根本是個危險駕駛,實在不應該再讓他有機會開車上路。

這些想像,都直指一個重點:一定是司機的問題。

按照我們過去的經驗,這樣的直覺反應都是對的,所以,既然如此顯而易見,當然也無須再多想,反正一定不會錯。

心理學稱這種下結論的過程為「自動化思考」,它幾乎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大半,當然,它對我們有很多好處,因為每天要遇到的人事物何其多,如果什麼都要考慮再三才下結論,根據結論再做反應,那麼,我們可能要崩潰了。因為,早上鬧鐘響起,我們得仔細思考,這聲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鈴聲大作,經過一番思考後,我們認出那是鬧鐘的聲音,而鬧鐘的功能是為了讓我們從睡夢中驚醒,而驚醒的目的則是為了起床,於是,終於在想清楚這所有的一切後,「啊哈」一聲,決定起床。可是,我們的麻煩事才剛開始,轉身看到一臉睡眼惺忪的小孩、老伴,叫他們起床,卻得到不耐煩地回應,我們又得陷入長考,到底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回想昨天是不是也是如此。前天呢?喔,好像一直都是這樣,於是,得到一個結論,他們喜歡睡懶覺,所以得要繼續叫他們起床,不然遲到了,按照以前的經驗,又要反過來怪我們了。

如果沒有自動化思考,才剛從睡夢中醒來,就有這麼多的麻煩事要想,那麼,一天下來可還得了!

的確,自動化思考讓我們生活的更有效率,可是,它卻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太容易下結論,也成了我們難以避免的盲點。

以前面那個公車司機為例,所有的結論都指向司機的問題,可是,真的只有這樣的可能嗎?會不會是駕駛系統出了狀況,速度就是降不下來?或者車上有個乘客昏倒了,而醫院又在前方不遠處,司機打算趕緊將乘客送醫急救,才會把車開的那樣快?你也許會說,那些可能的機率都不高,實在不需要為此因噎廢食。

是的,超速公車的例子可能如此,但是,如果公車司機換成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呢?他們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反應,就啟動了我們的自動化思考,而且堅定的相信,自動化思考的判斷,絕對不會有錯,那麼,我們就可能掉入一個難以自決的陷阱:過度將焦點放在當事人,而忽略了周遭可能的原因。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在看待別人的行為的時候,總是容易將焦點放在當事人,認為會有這樣的行為,一定是當事人的原因,可是卻經常忘了,其實當事人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別人的要求、環境的需要,或者制度的規定等。換句話說,我們總是以「特寫鏡頭」看待別人,自然也看不到「鏡頭外」還有些什麼。

人們常說,我們得學會「用心看」,才能真的「看得清楚」,可是,如果總是用「特寫鏡頭視人」,這樣的「小心眼」,除了放大當事人的雀斑外,又能夠多看到些什麼呢?

所以,查覺到自動化思考的盲點後,我們可能得學著替換自己心裡那個視人的鏡頭,從「定焦」更換成「變焦」的功能,有時調成「廣角」,看看當事人所處的環境,有時調整焦距,望向遠方的背景,如果我們的變焦鏡頭也能變成自動化思考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看待別人的眼界,也一定會大不相同。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