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鄉民殺人

文/林聰吉

民主政治這個名詞源於古希臘時期,它代表著當時人們對理想政治的嚮往。彼時愛琴海週邊大多是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人口都只有數千人而已。所以民主政治對當時的人而言就是直接民主,所有公民可以聚集在一個大會場中,共同討論公共事務,透過辯論與協商,達成對於公共政策的共識。後來國家的規模變大了,由所有公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也變得不可能,於是當民主政治在十八、十九世紀再度成為人民嚮往的政體時,間接民主就成了實踐當代民主政治的唯一可行方式。換言之,民眾不能直接參與政策討論,所有討論都只能假手於民眾定期選出的民意代表。

但是近年來網路社群的出現,又讓數千年前直接民主的理想成為真實。而且網路世界的無限空間,早已跨越希臘時期城邦國家小國寡民的疆域,在鍵盤的彈指之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網路上溝通。網路的便利性燃起了人們對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的熱情想望,過去只能透過民意代表或媒體來表達意見的方式已一去不復返,現在只要上網,就可以隨時宣洩自己的看法,而且訊息的散播是又遠又廣又快。另一項讓民主擁護者為之亢奮的是網路提供了多元意見匯聚的可能性,因為上網的成本門檻低,所以有意願的民眾都可發表自己的想法,這讓民主政治所標榜鼓勵多元意見交流的理想成為可能。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網路的興起是提升還是降低了民主的品質呢?網路社群原是期待能成為多元意見並陳的論壇,可是目前以討論公共議題為主的社群,真的能包容不同的意見嗎?絕大多數的情況是只要不同看法一出,馬上會被其他網民群起攻之、集體霸凌,最後的下場是被迫,或是自動退出論壇,然後只能去和自己意見相同的社群與同道相互取暖。結果是不同意見的社群從不往來,社群之間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民主政治所強調的相互理解與包容。至於社群內部則因只能容許相同的意見,成員的看法也就彼此相互強化,甚至愈來愈激進化。

網路的發達沒有產生預期的理性辯論,但是社群的封閉性與極化到是造就了不少老在網上怒飆酸話、粗話、狠話的鄉民。他們善鬥好鬥,鼓吹燒殺打砸,像極了文革時的紅衛兵。他們狂熱固執,又自認替天行道,這倒類似義和團的行徑。網路的匿名性讓這些人敢在暗黑處大鳴大放,但是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大不同,只要身分曝了光,他們可能都不是敢做敢當的英雄好漢。

鄉民的偏執讓他們認定世上只能有一種聲音、一種行為模式。最近發生的內湖殺童案,被害者母親的表現並未符合大眾的刻板印象,沒有在鏡頭前歇斯底里嚎啕大哭,也未悲憤地要求一定得判兇手死刑。她說:「凶嫌在當時沒有理智,但這不是靠立什麼法就能解決問題,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種人消失在社會上。」

後來這位母親曾兩度表示,真的不想有人藉著此事討論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這一課我之前沒想透,現在我依然沒想透」。她不能決定任何人、任何團體發表他們的立場,但站在一個母親的角色,呼籲請不要消費她的女兒。母親對廢死的議題沒有意見,但網路上卻開始流傳她是廢死聯盟的成員,所以不值得同情。母親在自己的臉書寫道,「仍舊相信初心有愛、社會是美、人性本善。」然而有些鄉民卻質疑她的冷靜,覺得她矯情、偽裝,也有人懷疑她精神有問題。

兇手的刀刃可以殺人,那鄉民的文字也可以殺人嗎?當然可以!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