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怨尤之後的通達

文/游高晏

實在是高中的《中華文化教材》所致刻版印象荼毒太深,讓我三年半大學時光每每與《論語》課擦身而過。這學期若非學分與時間考量,加之教授的口碑,在臨去秋波前終於願靜下心來,坐在中文系教室裡再聽聽聖人教誨——其實是教授以全然不同的角度引導我們,閱讀經典。

據老師第一堂課說:在日本,如果出版社經營狀況不佳,就趕緊出一本《論語》。日本人從國小開始就學習《論語》,坊間仍有各式各樣的論語教材,什麼行業的名人都可能出一本讀《論語》心得感想。不過台灣的情況好像有些相反,一方面維持它制式的模樣、有標準答案的翻譯;一方面又感覺那是不合時宜、老古板的東西。放大來看,從《論語》在台灣,亦看到我們所謂中文的式微,其實是古文的式微?

應該沒有人否認:《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一吧?德國哲學家高達美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真理與方法》中說,「所謂經典是超乎不斷變化的時代及其趣味之變遷的。」在他的理論中,「歷史和文化傳統都不是與理解者隔絕的純粹過去,而對現在仍然有積極意義,對我們現在各種觀念意識的形成,起著塑造作用」——這是比較文學學者、教授張隆溪的詮釋。我不覺得自己可以解釋得更好,只好摘錄,至少他們對經典均非以頂禮膜拜之心、盲目服從之態對待。

如果我們不必全然崇拜與禮敬地解讀經典,如果不把學古文上升到禮義廉恥那麼沉重,也許可以更輕鬆客觀地學習與傳承,時代嬗遞,每個人皆可對經典有不同理解與應用。

最近重溫《論語.憲問》中一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原本只是習慣性記誦,現在亦作他想了——

很多人都以自己不被瞭解,而發悲憤不平之鳴,連孔子亦作此言,我們一眾俗人庸夫,自當接受自己的脆弱哀怨。只是想被瞭解的目的是什麼,才是哀鳴的根源吧;而且當我們想被人瞭解的同時,有無試著去瞭解他人或對方?孔子在希望被瞭解時,是否明白每一位他想推廣政見、實現理想的國君所需所想,還是因要對方與他理念不合 便做「知我者其天乎」之嘆呢?何況,並非所有人都不瞭解他,那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難道不是或多或少的瞭解與認同,才死心塌地跟隨他學習嗎?

「不怨天,不尤人」之語,高尚謙恭,實則滿臉委屈。言下之意,上天或他人有對不起我,我都不計較;也可能是計較了也無用,只在心裡多砌了一堵牆而已,更走不出去了。孔子不是因為不滿魯國政亂、衛侯無道,而繼續流離嗎?所以這句不怨尤,其實在怨尤。然而經後人正面解讀後,確是可當激勵自我、褒揚他者之詞。消費我自己一下,於天生的障礙,全然接受的心情,總好過怨天尤人。

「下學而上達」,程子說是「下學人事、上達天理」。這樣太崇高完備,少有人可及,無怪乎僅上天能瞭解。我想,孔子是入世之才,所學乃希望上達人君、用於治世,雖屢屢受挫、未得重用,仍回想初心,期許未來得遇明君實現大志;亦可能反躬自省,或許自己所學、所做還不夠,未能擔當經國之才。

但前景不明,他也只能隨時調整心態,所以發出「知我者,其天乎」之歎,也在呼應首句。

通貫來看,孔子並非不怨尤,只是怨尤之後可以通達,這種心理歷程雖不夠聖賢高潔,卻更令人容易同理、且自身受用。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