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看不見的愛——胡建銘的教養哲學

文/陳芸英
圖/胡建銘提供

胡建銘、薛靜波夫婦都是按摩師,在高雄經營一間按摩院。但他們最常被請教的是育兒問題——「怎麼養出這麼棒的兒子?」

2006年是胡建銘人生的轉捩點。9月8日,孩子出生,他成為人父;12月1日,按摩院開幕,他踏上創業之路。從此,一肩扛起家庭與事業的重擔,經濟壓力與生活挑戰接踵而來。

建銘9歲時因麻疹發燒導致失明,從小就讀台中啟明學校;太太靜波則為先天性白內障,弱視的她是走讀生,就讀普通學校。兩人透過朋友牽線認識,進而相識相戀,步入婚姻。

建銘的觀念較為傳統,深感自己肩負傳宗接代的責任。他對太太說:「我們生一個孩子就好,至少對長輩有個交代。」靜波點頭同意後,兩人便共同諮詢醫師,了解以他們的視力狀況,是否會遺傳給下一代。

醫師說:「你們有百分之三十的遺傳機率。」他們決定一試。靜波坦言:「懷孕那段期間壓力很大,每次拜拜,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建銘則安慰她:「順其自然吧,別讓這件事天天困擾我們。」

坐月子期間,靜波任職按摩院的老闆特地到醫院探訪。建銘寒暄:「最近生意還好嗎?」老闆笑著打趣說:「你把我們店裡最好的師傅搶去當孩子的媽了,生意當然受影響啊!」靜波馬上接話,「等孩子滿月,我就回去讓你請啦!」

全家福。

沒想到老闆突然正色又帶點感慨地回道:「妳要是願意回來上班,乾脆這家店讓你們夫妻倆接手好了。」

這句不經意的話不斷地浮現在建銘的腦海。他對太太說:「我們有了家庭,兒子也出生了,但我還缺一個事業,也許這是個機會。」

雖然建銘毫無創業經驗,但他認為,只要是正確的路,危險性不大;萬一失敗也不怕,「我們還健康,錯了再想方法,最壞的情況就是回到原點。」這番話打動太太,兩人決定頂下這家店,開啟人生新篇章。

事業起步後,建銘選擇將剛出生的兒子託給住在豐原的媽媽照顧,自己則全心投入工作。

他對孩子的稱呼很簡單——「兒子」,既沒有乳名,也沒有小名。

兒子2歲8個月大時,夫妻倆認為是時候接回來自己照顧,「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記憶,應該親自陪伴、參與他的成長。」從此展開了工作與育兒交錯的生活節奏。

平常兒子都乖乖地待在按摩院的角落玩耍。但有一次,太太外出接案,店裡只剩建銘一人。偏偏那天孩子情緒不穩,哭鬧不休,讓正為客人按摩的建銘左右為難。

他只好先安撫孩子,婉轉向客人請求暫停服務。為了不讓客人吃虧,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加倍奉還。」如果中斷10分鐘,就補上20分鐘的按摩時間。大多數客人都十分體諒,笑著說:「沒關係,你先照顧兒子要緊。」

三歲多時,夫妻決定讓兒子就讀幼幼班。他們認為幼稚園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孩子需要提早接觸,以適應不同環境與刺激。然而,剛離開熟悉的阿嬤家,又得暫時和父母分開,兒子忍不住大哭:「我不要上學,我不要上學……」建銘改用另一種說法:「我們不是去上學,是去玩!」一聽到「玩」,兒子不再抗拒,情緒立刻緩和。

父子情深。

到了幼稚園,夫妻倆正要進辦公室與老師討論孩子的情況,一位工作人員貼心地對兒子說:「我們一起『玩』球吧!」兒子立刻笑了,爸媽果然沒騙他。他們玩你丟我撿、溜滑梯……玩遍各項遊樂設施,很快就愛上這個新環境。等爸媽談完,他甚至還捨不得回家呢!

這段愉快的初體驗,並非事前精心安排,而是老師憑著豐富的經驗,順勢引導孩子自然適應。從那之後,每當遇到教養難題,建銘總是第一時間請教老師:「因為我相信專業。」

晚上入睡時,兒子習慣睡在一樓按摩室——那是父母在工作時「看得見」他的地方。但隨著兒子逐漸長大,夫妻認為應該讓他上樓到自己房間睡。只是兒子遲遲不願意,父子倆為此拉鋸多時,最後建銘只好向老師求救。

老師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從今天開始,你陪他上樓,一起刷牙、洗臉、換睡衣,陪他睡10分鐘,大概一個禮拜他就會適應了。」建銘照做,果然,第二週起,困擾便迎刃而解。某天晚上按摩院生意繁忙,兒子還貼心地說:「你下去上班賺錢,不用陪我睡覺了。」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一直到幼稚園接受視力檢查,才確認視力完全正常。靜波說:「我那時真的鬆了一口氣,感謝老天爺。」

夫妻看不見,外出全仰賴兒子的視力,但令人欣慰的是,兒子不僅沒有怨言,還樂於陪伴。這是怎麼做到的?建銘說:「我們都為孩子冠上閃亮的『頭銜』,並且不吝嗇地讚美他。」

全家出遊,攝於石門水庫。

例如外出搭公車時,兒子就是「指揮官」。「我們要搭X號公車,你看到時記得揮手,車子就會停下來。」兒子聽到自己是「指揮官」,感覺身負重任,不敢懈怠,全神貫注地觀察來車。果然X號公車來了,他認真地舉手示意,小心翼翼地引領父母上車。

那時還是投幣式公車,零錢落入時叮叮咚咚響,他開心得笑出聲,感覺自己完成了一項挑戰。旁邊的乘客看在眼裡,紛紛讚美他:「乖孩子!」「你好棒喔!」「真孝順。」他滿臉得意,當時才三歲呢!

又如全家到餐廳吃火鍋,建銘封他為「主廚」,孩子聽了興奮不已,彷彿接下特別的任務,充滿期待。雖然還不懂烹調,但媽媽一邊引導:「肉變色就是熟了,可以撈起來了。」他學得有模有樣,還親手餵食父母。

夫妻攝於嘉義,背景是高跟鞋。

其實孩子對食材熟成的掌握度還不準確,像煮出來的南瓜有些偏硬,不過建銘笑著說:「南瓜好吃耶,如果多煮一分鐘會更棒喔!」孩子領悟力強,下次煮的南瓜幾乎完美。

建銘說:「我們把所有功勞都歸給小朋友。」雖然沒有物質獎勵,但精神上的鼓勵就足以讓孩子感到滿足。他強調:「我對兒子說話都用肯定句。」

親子互動正向,孩子也樂於幫助他人。有一次視障團體辦自強活動,大夥共搭一部遊覽車。一位同業說,「我可以請你兒子幫我拿一瓶礦泉水嗎?」建銘同意,但有個小小的要求,對方馬上翻包包,「糟糕,我沒帶糖果。」

建銘馬上解釋,「不用不用,只要說聲『謝謝你!』就可以了。」

「原來只要一句話呀,當然沒問題。」這聲感謝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同車的人加碼鼓勵,「你好棒喔!」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次開按摩師大會,一位視障者要上廁所,建銘請兒子幫忙,那位太太語帶不屑地說:「他才念幼稚園而已,哪裡知道洗手間在哪裡?」建銘雖然心裡不悅,但仍為兒子爭取機會,「你就讓他表現一下吧!」接著轉身問兒子,「你要牽手,還是當火車頭?」

兒子說:「我要當火車頭!」那位阿伯便把雙手搭在他的肩上,建銘還不忘開玩笑:「火車要開慢一點喔,下一站是洗手間。」任務完成後,同業為他拍拍手,兒子臉上綻放笑容。

「不曉得你是怎麼教的,教得大家都喜歡他。」此後辦活動,大家反而更關注建銘的兒子有沒有出席。

在成長過程中,來自視障家庭的孩子難免受到外界的關注與議論。建銘覺得,「有些事要事先預防,不能等事情發生後再來處理。」他為兒子做心理建設,「爸爸媽媽雖然看不到,但你穿的、住的、吃的、休閒娛樂……都是我們用雙手替客人按摩賺來的,如果有人說三道四,你平常心看待就好。」

兒子在學校與同學相處融洽,從未遭遇霸凌。偶爾邀請朋友到家裡聚餐,大家也都能自在融入這個溫暖的家庭。

母子於2018年攝於陽明山公園。

如今兒子已北上就讀大學,仍與家人保持親密互動。許多朋友向建銘請教教養祕訣。其實別無他法,光是肯定與讚美就足以培養出快樂、自信又樂於助人的孩子。

也許,這就是他們傳家之寶,值得一代代傳下去。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