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北科大學生以Kinect技術研發視障輔助
文/陳芸英
圖/陳芸英、北科大提供
台北科技大學資工系所學生黃翊庭、潘王翔、郭奕成,以紅外線感測搭配彩色影像資訊,再用語音輔助視障者路況,研發出體感器輔具,取代導盲犬或手杖的這項作品,獲得「2012軟體創作達人暑期成長營」最佳團隊獎。
由教育部主辦,成功大學承辦的這項活動一共吸引57隊大專生參加,營隊邀請微軟、趨勢科技等30位廠商擔任評估委員,最後16隊進入期末評比,希望從中發掘有潛力的軟體創作人才。
負責研發的兩位資工系的同學翊庭和王翔從大一開始就是同班同學,王翔高中念商工,因參加商業競賽的文書處理得名,以此甄試到北科大;翊庭則是2008年全國技能競賽網頁設計獲得銅牌而推甄上北科大,相同的背景使得兩人從同學變為好友,連出遊都在一起。
去年他們認識伊甸基金會喜愛3C產品的李繼吾,全盲的他聊到自己在生活上的一些不便,包括無法偵察地面的突出物、無法預知前方環境的改變、上下樓梯前反應不及、電梯開門卻不知是否可進入、高懸之物常威脅頭部安全、室外環境過度複雜適應不來;也提到導盲犬在台灣受訓、培育、配對不易的問題。
這新鮮的話題引起他們的關心,「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將導盲犬的功能結合在機器上,以透過影像辨識周圍環境的方式,提供視障者好一點的服務?」這是研發輔具的起點。
他們想到Kinect這台機器。
Kinect 是一台微軟提供的XBOX遊樂器的體感裝置(在家樂福看得到),它很特別的一點是具有深度感測器和一個彩色影像的攝影機;深度感測器可以預知前方的距離,間接了解本身距離前方的障礙物有多遠,例如前面有樓梯,那麼在到達兩公尺之前可以預知,或告知電梯開關門的狀態;但是Kinect通常放在桌上或電視櫃,那麼可否將這台機器裝在視障者身上當作導引的輔具?
他們模擬時就用Kinect偵測前方的狀況。實驗方法是透過電腦使用五條線段針對地面進行掃描,回傳每點的深度距離,判斷該路況是否可以行走。
系統設計流程依序為是系統啟動、初始化設定、深度影像擷取、深度線段掃描、地面特徵運算,告知前方障礙物是無路可走還是上、下樓樓梯狀態或電梯開或關。
如果偵測右邊有障礙物,語音會告知該靠左行走,有警示效果。比較特別的是前方如果是一道牆或門是關閉的,語音會告知前面無路可走,應轉彎;若前面有樓梯,也會告知前面是上樓狀態,希望藉由使用體感器的技術,解決、改善行走時遭遇的問題。
這項計畫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王翔說:「Kinect是家庭體感器,一般的情況是在家裡使用,可以插電,但要盲人帶在身上不可插電,只好買行動電源,這麼一來就產生電壓不相容、不穩定的問題,剛好北科大在光華商場附近,就跑去問店家,光電源這部分就花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是有相關背景的翊庭爸爸加入協助才搞定。」
自從製作這專題後,視障的議題不知不覺的拉到他們的生活中。
王翔說,他會主動觀察視障朋友,是一個人走還是有人陪伴或者帶隻導盲犬,會特別注意他們下台階有沒有甚麼問題,需要獲得怎樣的協助,「主要是看盲人的行走和行為這部分。」
翊庭說,他曾經在路上碰到一位拿手杖的視障朋友,便跟在他後面走,「我會注意他遇到紅綠燈有甚麼反映,有人從他前面走過他會怎麼閃避,還有前面有分叉路,他怎麼分辨走左邊還是右邊……」
翊庭示範目前設計的使用方法(如下圖),就是把Kinect這個東西掛在腰上,戴上耳機,背上電腦,只要啟動之後,電腦偵測到路上有狀況就會傳來訊息。
不過,這只是一個雛形。
翊庭和王翔都認為需要改善它的大小和功能,尤其是縮小體積,例如以手機取代電腦;還有攜帶在身上晃動時該如何改進等,將來希望可以做出「突發狀況」的警示,例如行走時有一台摩托車在眼前出現,或者出現很大的聲響,提醒視障者有注意。
指導老師張厥煒對他們得獎感到與有榮焉,他說,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新的東西,大家都沒嘗試,而同學們可以將新科技的產品應用到實體,這種嘗試值得鼓勵;尤其體感器是固定的,但他們研究是否可以帶著走的型態,是很大的突破,「不過,帶著它們身上會抖動、紅外線太大會影響實際結果,如果將來有廠商贊助,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他們坦言,這項輔具也許無法完全取代手杖,但可以輔助手杖預先偵測前面環境的障礙物,以便事先防範,提高安全性,避免意外。比較保守的做法是視障朋友還是攜帶手杖,而這研發的儀器可以掛在視障者的身上(腰間),希望有機會成為手杖的「升級版」。
由於製作時間非常緊促,所以還沒有請視障朋友試試這款實驗輔具,但後續的計畫會請視障朋友加入並修正他們的實驗,「有視障朋友的參與,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有意義。」
他們期盼未來這項輔具成功研發出來後,能達到實際協助視障朋友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