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四行倉庫
文/林聰吉
如同許多國際大都市,上海也有著豐富多元的面貌。在中國近代史,她是通商口岸、政治中心、文學地景,也是華洋雜處,吸引無數外來移民爭相湧入淘金的冒險天堂。上海的萬種風情一時難以捉摸,所以僅僅幾天的造訪行程,就先已定位為一次文化與歷史之旅。走過靜安寺、昔日的霞飛路、宋慶齡故居、魯迅紀念館後,時間已近傍晚。車在上海的高架道路急駛,心中沉甸甸,腦海許多記憶不斷湧出,卻老覺得少了一塊拼圖。想著想著,一個念頭突然浮上,我毫不考慮地轉頭對著身旁的司機說:「我要去四行倉庫!」
司機顯然對這個地名極為陌生,他在入口網站搜尋到地址,才用衛星定位往目的地駛去。四行倉庫是抗日戰爭伊始,淞滬之役的一個重要據點。但就如同中日戰爭的許多事蹟一樣,四行倉庫保衛戰因是國民黨將領所主導,所以在共產黨政府的教育宣傳中並不受重視,也難怪司機對四行倉庫如此陌生了。幾十年來,四行倉庫都被民間公司租用,做為辦公與營業的場所,直到二○一五年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前夕,上海市政府才把倉庫收回,整建為抗日紀念館。
抵達了四行倉庫後,車子就停在倉庫旁的晉元路,下車前我問司機是否知道晉元路的由來,他還是茫然地搖了搖頭。日本在一九三七年發動侵華戰爭之際,就宣稱要「三月亡華」,為了拖延日軍,還有引起國際社會對侵華戰爭的注意,當時已全面撤守上海的國軍決定留下一小部分人,由中校團長謝晉元領導,死守四行倉庫。
參與此次戰役的官兵史稱「八百壯士」,事實上只有四百餘名,八百是謝團長當時為了欺敵,所對外宣稱的數字。紀念此一戰役而作的愛國歌曲〈八百壯士〉在抗日期間廣為傳唱,以激發民心士氣。歌詞中的前幾句:「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後人又以更積極正面的「中國一定強」取代原有歌詞中的「中國不會亡」,歌名也隨之改為〈中國一定強〉。
我沒有經歷過唱〈八百壯士〉的抗日時期,卻走過唱〈中國一定強〉的台灣戒嚴年代,當時雖然年紀尚小,但每次總唱得慷慨激昂、血脈賁張。唱愛國歌曲的目的之一是要激發對敵人的同仇敵愾,只是那時全民的敵人早已從日本人換成共產黨,而廣大的同胞們依舊是中國人。時序到了今日,依照現在民進黨政府的邏輯,我們的敵人應是換成中國了,至於中國人是敵人還是同胞?這還真令人困惑。
四行倉庫戰役最為人傳頌的插曲,當首推女童軍楊惠敏送國旗給守軍的事蹟。倉庫隔著蘇州河與上海外國租界地相望,楊惠敏因見到倉庫未懸掛國旗,所以冒死游泳渡過蘇州河送國旗給守軍。國旗抵達後,守軍立即以草繩綁著幾根竹竿權充旗竿,並舉行升旗典禮。據當時上海的報紙報導,國旗在四行倉庫頂樓升起後,蘇州河對岸曾湧現三萬民眾的爭睹人潮,消息傳開,也使得身在上海淪陷區的市民為之士氣大振。
四行倉庫戰役的結局是什麼?事實上「八百壯士」並沒有壯烈犧牲。日軍以大砲、機槍持續攻擊倉庫守軍,在激戰四晝夜後,終於引起國際社會的注目。為免僅一水之隔的外國租界地受到戰火的波及,外國政府出面要求雙方停戰。幾經協調後,國軍決定撤出四行倉庫,日軍也答應不再砲火攻擊。
「八百壯士」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原本預定進入外國租界,即轉往其他戰區與國軍會合的倉庫守軍,在進入英國租界,便被要求繳械,並隨即關入集中營。在被囚禁的數年期間,守軍還是依軍隊作息,每日按表操課。在屢次勸降不成後,一九四一年四月某日早晨,謝晉元依例在操場入口檢視士兵儀容,已被敵方買通的四名士兵突然一擁而上,拿出預藏的匕首猛刺謝晉元,謝晉元隨即當場傷重死亡。幾個月後,日本所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即佔領上海的外國租借地,原本在集中營的守軍也成為日軍俘虜。這些戰俘被送到杭州、南京等淪陷區為日軍做苦役,有些則被遠送到新幾內亞當奴工。
四行倉庫仍舊屹立在蘇州河畔,落日餘暉下,我緩緩沿著倉庫漫步,都已近八十年了,建築物外牆的砲孔和彈痕還清晰可辨。遠眺對岸,昔日的外國租界早已被華麗的高樓大廈所取代,然而,不斷浮上我心頭的圖像還是謝晉元、楊惠敏,以及想要為這座倉庫付出生命的守軍。河水還是靜靜地流著,在時間長河中,誰曾經是敵人?誰曾經是同志?或許並不重要。但是對於那些一意想戰死沙場的軍人而言,最後若是死而不得其所,大概是一生最大的憾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