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障礙出櫃及其選擇
文/金希
對於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第一次發現身邊有身心障礙者需要與之互動時,往往是意想不到且缺乏準備的。綜合不少視障朋友的經驗,無論是接待客人的超商店員、傳道授業的學校老師,還是招聘員工的單位主管、等待相親的青年男女,只要發現對象中有一位拿著白手杖的視障者,他們通常所表現出的驚訝與不知所措,連視障者自己都能一覽無遺。因此,究竟在哪個時間點讓對方得知我們的身心障礙狀況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這個將自身障礙事實主動揭露於他人面前的過程,稱為「障礙出櫃」。
從「身心障礙者也是平等社會成員」的基本法理出發,理論上我們並不必特意告知他人自身的障礙狀況。然而,對於如全盲視障者、輪椅使用者等群體而言,不僅從外觀上便可察覺其障礙情況,還很可能需要對方提供合理調整或額外協助。若未事先告知而直接出現於現場,不少朋友會擔心對他人造成過大的震撼與衝擊,也會讓自己陷入「見光死」的尷尬。因此,在某些情境下,身心障礙者需要於較早的時間點主動讓對方知悉自身的狀況,進行「障礙出櫃」。
一般而言,「障礙出櫃」的時機有早、中、晚三種選擇。以投遞履歷應徵工作為例,在履歷中說明自身障礙狀況,是最早的出櫃時機;履歷中沒有寫明,待收到面試通知後再行告知,則是中間的選項;直到面試當天才讓對方發現,則為最晚的出櫃時機點。或許有人認為履歷應呈現個人所有關鍵資訊,本著最大誠信原則,當然應在履歷中揭露。然而,撇開障礙資訊屬個人隱私不談,其與工作能力與目標達成是否具實質關聯,本身即有爭議。更重要的是,實務中多數HR(人資)在發現履歷來自身心障礙者時,關注焦點常轉移至「障礙本身」,而忽略了應徵者的能力、學歷、經驗等重要資訊,導致「只見障礙,不見其人」的局面。對於多數非定向招錄障礙者的崗位而言,這樣的偏見很可能導致單位主管產生「身心障礙者無法勝任工作」、「我們無力照顧障礙者」等災難性的直觀聯想,進而直接剔除履歷,放棄進一步了解的機會。正因為履歷中的出櫃極易助長隱性歧視,我們在應徵競爭性職場時,確實需要更謹慎地選擇揭露時機——至少在收到面試通知後再揭露,便能多一次展現真實能力的機會。
除了求職這樣的人生大事之外,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面臨障礙出櫃的時機選擇。例如視障者預定飯店房間並打算單獨入住時,若在預定前即告知飯店,是較早的選擇;預定後、入住前才聯繫飯店,則屬中間的選項;直到抵達櫃檯辦理入住時才讓對方發現,則為較晚的出櫃。提前告知的好處在於可讓對方有準備、提供較佳協助,但風險也不小——飯店可能基於「視障者單獨入住很危險」的刻板印象而直接拒絕預定,意圖「防範於未然」。這種「提早得知就提早拒絕」的現象,在視障者預定參加泛舟、溜冰、潛水等高風險活動時更為常見。
而若選擇在現場出現,一方面對方若此時要拒絕,便構成違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當對方親眼看到我們可以自行抵達櫃檯、清楚表達所需協助,或許可打破在未看到視障者時所固有的「無能」、「危險」的刻板印象,從而提升我們不被拒絕的機率。
當然,障礙出櫃的時機選擇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要根據自身狀況及活動性質做出判斷。通常而言,以下因素可以作為我們何時出櫃的參考依據:
第一,需要對方提供合理調整或者額外協助的程度。如果一項活動需要對方給予較多調整或協助,尤其這些調整是需要提前準備的,宜提前出櫃,例如飯店位置偏遠,需要對方來車站接。反之,若僅需基本協助(如引導至房間),則無需特別提前告知。
第二,對方的友善程度。如果主辦方曾有友善接待障礙者的經驗或良好口碑,且我們相信不會因此遭拒,可考慮提前出櫃以獲得更好的協助。
第三,如果我們對參與活動的意願很高,而主辦方又沒有接待障礙者的經驗,建議不宜過早出櫃,畢竟提早告知就要面臨提早拒絕的風險,而在現場直接溝通,隨機應變,反而可能提高參與成功的機會。相對地,若我們對活動並非非參與不可,則可提前告知,若遭拒絕也可另尋其他選項,避免長時間擔憂與焦慮。
與障礙出櫃相關聯的有兩個概念。一是「出櫃義務」,即某些主辦者要求身心障礙者在參與其活動前就須告知障礙狀況,例如某劇團規定身心障礙學員在報名其課程時就須出櫃,否則劇團有權據此拒絕錄取。此類附加於身心障礙者身上的額外條件或限制,若與活動目的無實質關聯,則可能構成基於障礙的差別待遇。
另一概念則是「出櫃成本」。某些主辦方在提前得知參與者的障礙事實與協助申請後,雖不會拒絕,卻要求申請者履行額外程序才能得到協助。例如某航空公司在收到身心障礙旅客的特殊服務申請時,須親自前往其實體營業處填寫紙本申請單。當購票流程早已全面線上化,卻要求行動不便的旅客親自前往辦理,無疑大幅增加了出櫃的成本。而事實上,若於機場現場提出協助需求,往往亦能獲得類似服務。因此,一項制度即使原意良善,是否無形中提高了障礙者的出櫃成本,亦是主辦方與障礙者雙方需正視的問題。
總而言之,障礙出櫃,特別是「提前出櫃」,的確是一把雙面刃。在爭取更好協助的同時,也增加了被提前拒絕的風險。身心障礙者除了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還需時時權衡何時揭露自身身份,這正是當前社會尚未解決的深層課題。若有一天,我們不再因擔心被拒而不敢出櫃,那麼「障礙驕傲」或許就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