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我在工場拍拍手——《煥然一新的永續利用:廢棄蚵殼》#口述影像版
編者按:在我們如此便利的生活中,有著許多日常物件,它們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呢?
公視全新生活風格節目「我在工場拍拍手」,走訪全台16個工「場」,包括:飛機維修廠、遊艇製造廠、酪農場、螺絲廠、麵包廠、伐木場、米酒廠、玻璃工廠、家具工廠……等等,彰顯產品製造的細節美學以及職人們追求精進的態度,將生硬的產業題材提煉出溫柔的故事。
透過多視角鏡頭的敘事手法,讓觀眾身歷其境走入工廠,看見工業美學和人文紀實相結合。公視這節目的每個單元,皆拍下每位主要受訪職人的雙手,也為這些撐起台灣重要產業的幕後英雄們喝采。
文、影片/公共電視
能想像伸展台上,模特兒走秀的華服是廢蚵殼製成的嗎?
「參加國際時裝週的時候,介紹我們的衣服是牡蠣殼做的,他們最常做的動作是拿起來聞。我就跟他們說,牡蠣殼已經過奈米化了,早已沒有腥味。」擅長運用循環經濟布料的設計師林家豪這麼說。
過去,一年十幾萬噸的廢棄蚵殼,堆積在社區孳生蚊蟲,髒亂惡臭,最多只能用在飼料肥料等低階用途。但是環保風潮帶動下,牡蠣殼經過碎裂、奈米化之後,轉成高單價的紡織原料,華麗變身走上了伸展台。
科技紡織公司老闆王業訓笑稱,「這群將蚵殼循環利用的廠商是『抱團取暖』團,努力在被視為夕陽產業的困境下找活路,研發有競爭力的機能性纖維。」從上游收蚵、洗蚵,中游的粉碎、研磨、奈米化,到下游的紡紗、製成機能性布料到設計,一條龍全部都在台灣完成。當初沒有一家世界大廠相信,他們能把牡蠣蚵紡成紗,直到他們交出值得信服的實驗數據,並讓廠商穿著體驗,才拿回一張張世界知名大廠的訂單。
王業訓引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名言,“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大文豪把牡蠣比喻成可以盡情揮灑的舞台。而這群抱團取暖的職人們,真的把牡蠣變成可以讓夢想成真的寶藏。
節目內容主要為深入台灣的工業生產鏈,近年更貼近生產線上的職人,尋找屬於臺灣的工業美學,以及日以繼夜生產供給這片土地生活的職人精神。
詳細內容請聽以下節目,網址如下(長度24分鐘):
我在工場拍拍手——《煥然一新的永續利用:廢棄蚵殼》#口述影像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