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後照鏡傳情

文/Alice

雨閃先生從後座緩緩地將車窗放下,帶著我的手沿著車身朝向駕駛座方向一路摸去,指尖果真觸摸到一個突出物,沿著外框像是一個立起的小長方形,原來這也是後照鏡,大小約莫是一般後照鏡縮小百分之40左右。雖然手感不像家裡那隻陪伴我超過15年的小傲嬌金吉拉絨毛耳朵那麼柔軟,但能感受從手心流淌出的陣陣暖意。

我在大二,18歲那年考上汽車駕照,從第一台青綠油油「綠蠵龜」公務車,到土豪金「金龜子」,跟了我最久的小灰再後來的小白,每台車都有各自的「車格」。我想我最喜歡的應該是小灰,只要定期讓它做身體檢查,平時給吃給水,很少會掛病號,灰色車體似乎與城市塵土特別相融,嬌小玲瓏來去自如,穿梭在車流中毫不費力,它讓我最欣賞的是擁有一對能收放自如的大大後照鏡,不易受到「折耳」外傷的風險。

後照鏡、照後鏡、後視鏡,港澳也有人稱倒後鏡,我覺得或許也能稱照妖鏡吧,不論是車內的平面後視鏡,或是車外的二個凸透後照鏡,它總能盡責盡力地將後方所有車況與臨近車身的一切資訊快速反饋。

新手那年剛上路,每當左轉或右轉時,耳邊總自動回放駕訓班教練的聲聲叮嚀,「千萬記得,不論往哪個方向轉,一定要先看後照鏡,之後還要再多側點身,用餘光瞟一瞟再遠一點的位子,是否藏有視覺死角。」在電光火石間需一個不落地完成每一步驟,才能堅定踩下油門轉彎。

這是我與後照鏡頻繁接觸的開始。左轉、右轉、找路,隨著路程拉遠,上路時間點數累積,很快就進入下一個挑戰。第一次上國道,從匝道緩緩前行到與所有車併肩高速行駛,有一種不真切感;甚至在新聞上看到的連環車禍景象開始在腦中盤旋。經歷多場高速跑車試練,又再挖掘後照鏡的另一妙用。在高速行駛,視野除了必須嘗試擴大看更遠,了解前方是否有突發可能的急剎,同時也得透過後照鏡,觀察後方來車是否保持適當距離,降低後方追撞的可能。之後反倒覺得高速行駛是生活中難得不受外界打擾的靜謐時光,有機會與手機自動失連,能與自己獨處,安靜且穩定地前行,好不悠哉。

再伸手摸摸車外的小耳朵,已經十年沒摸過方向盤,沒想到在後座還有機會可以再次與後照鏡相見。忍不住詢問司機大哥:「您怎麼會想到在這個位子裝上後照鏡呢?」大哥羞赧笑著回答:「我發現後座的乘客也很需要啊,裝上後乘客抬眼看一下就能知道後方是否有行人或來車,能避免很多事故發生,而且裝這個才300多元,不貴也不麻煩的。」帶了四只後照鏡的黃色計程車,默默地繼續向目的地奔跑前行。

後照鏡的「溫暖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英國女賽車手Dorothy Levitt以自身多年職業經歷與細膩觀察,提出因無法在行駛間留意後方來車而造成的危險,可用鏡子來輔助,這股熱潮於塞車場上發揮到極致,一直演變至今。

後照鏡如大大張開的耳朵,為使用者努力聽取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與車流,挾帶並包裹著滿滿人情味的新意。善意與創新不斷彼此串流,讓生活充滿無限驚喜與可能性。

的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