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消逝的童年!消逝的「點字」?
文/張閎霖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曾經在1982年出版一本名為《消失的童年(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的書,說明了「童年」的概念源自於十六世紀,可說是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傳播媒體也佔了重要的分量,它說明如何影響社會化過程的思考,尤其是印刷媒體大量宣傳了童年的概念,而電子媒體又如何消滅它!
最近這幾年,某些國內外研究及視障教育實務工作指出,盲生的點字閱讀及書寫能力似乎有逐漸下降的情況(Wittenstein & Pardee, 1996; Smith, 2004)。不禁想起童年消逝的情況,是否也會在點字發生呢?自從1825法國人路易士布萊爾(Louis Braille)創造點字系統以來,對於盲人而言,就猶如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一樣,迅速擴展,在教育、職業工作及社會生活的參與,都變得無法取代。隨著科技與數位媒體的快速發展、平板及智慧型手機的問世等等,視障者的閱讀習慣也隨之而改變,似乎越來越有用「聽」的方式來取代原有的摸讀。一般而言,盲生的國字閱讀速度平均一分鐘約九十來字,僅約一般明眼人五分之一;且部分文獻指出,以聽覺來接收訊息,速度只需觸覺時間的三分之一。也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過度依賴輔助科技、電腦媒體迅速發展及有聲書取得容易等可能是點字閱讀式微的主要原因(Wittenstein & Pardee, 1996; Smith, 2004)再者,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指出,明眼人的視覺閱讀與盲人的摸讀點字,同樣能顯著激發大腦枕葉的視覺皮質。所以視障巡迴輔導教師黃毓雯等認為教師應該教導盲生謹慎使用語音報讀,避免過度依賴及培養獨立摸讀能力。
然而輔助科技真的是消滅視障者「點字」摸讀能力的元兇或是取代點字摸讀嗎?科技的多元發展,提供給視障著許多生活、學習等等的便利,是個不爭的事實;不過在與點字的互動上,卻也難免衍生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如當有錄音筆時,為何還需要用點字來做筆記呢?或者是在電腦多媒體的時代中,還需要印在紙上的點字嗎?還是即使智慧型3C多媒體充斥,明眼人並沒有放棄學會閱讀與書寫,為何盲人就應該這樣做?其實,這些問題回答並沒有肯定的YES OR NO,也不該被當作是「點字」的迫切危機看待;相反地,對點字的繼續發展來說,是一種挑戰與機會!
尼爾波茲曼的書中假設——電子媒體促成消逝的童年,這成真了嗎?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除了某數生物,如蝴蝶等(直接從蛹蛻變)之外,都有「童年」。當孩童手中的陀螺、扯鈴、紙牌等逐漸變成了IPHONE、平板、電玩或鋼彈模型時,這就不是童年了嗎?社會化過程——童年,依舊存在,型態不同而已!同樣地,盲用電腦、語音報讀等也不可能取代布萊爾與點字的存在,而這種存在也將會以不同形態持續衍生,甚至與輔助科技處於和諧狀態,相輔相成,讓溝通變的更多元。
為了加強與盲人之間的溝通,或者運用在視障者點字教學上,許多專家及廠商絞盡腦汁,想盡各種方法,推出各式點字學習輔助科技,但大多數獲得的成效都非常有限,而由日本國際情報學院(Internatioal Academy of Media Arts and Science, IAMAS)開發及結合日本插畫家 Akinori Oishi 設計的OtoTenji 互動式點字教學機器,觸碰感應式的按鍵,按壓後即會響起該單字(或符號)的發音,一改過往枯燥的點字教學方式。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7/04/29/ototenji-interactive-display-teaches-you-brail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