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的「身障中心主義」
文/金希
「身障中心主義」的靈感源自「健全中心主義」的概念。健全中心主義指的是物品、環境、制度等的設計均是以滿足非障礙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其前提是假設每個人都具備正常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均能自如的運用四肢,均擁有接近多數人的溝通模式與心智狀況。健全中心主義極易忽略不同身心障礙者的獨特需求,造成平等參與的障礙,從而促使無障礙、合理調整、通用設計等概念應運而生。
儘管無障礙、通用設計、障礙平權等概念已被越來越多人所認知,但在健全中心主義已然根深蒂固的社會意識之下,其仍屬小眾文化之列;而即便在無障礙環境內部,也存在「身障中心主義」的現象。此處的「身障」應做狹義的理解,並非泛指身心障礙者,而是特指身體(肢體)障礙者。身障中心主義指的是現有的環境即便有無障礙設計,也往往是以滿足肢體障礙者,特別是輪椅使用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甚至認為輪椅可以使用就達到了無障礙的標準,其他障礙者僅需一體適用即可,從而容易忽略不同類別障礙者的差異。
身障中心主義首先表現在無障礙標示上,不少無障礙設施均是以輪椅符號作為標誌。正是在這樣的定錨效應下,人們在談到無障礙環境時往往率先想到坡道與電梯,所謂的無障礙廁所、無障礙客房等設施也是以輪椅使用者的需求作為設計的基礎,並未過多考量視障、聽障等其他障別的需求。
身障中心主義也體現在某些針對障礙者的服務或制度安排中。例如不少公共場所認為視障者無法走樓梯或者搭乘電扶梯很危險,要求視障者也要搭乘電梯,某些機場提供的障礙旅客引導服務均是清一色的輪椅服務,台灣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的復康巴士均是可供輪椅上下的無障礙車輛等。此種無障礙設施上的一體適用反而可能導致視障者等原本不必然需要無障礙設施的障礙者擠佔無障礙資源,從而造成無障礙資源的浪費。
身障中心主義還表現在對於障礙者能力與輔具的認知上。以視障者為例,不少人都會默認我們上下樓需要搭乘電梯,甚至發現我可以走樓梯時感到極大驚訝;不少路人引導視障者的本能動作是在側方或者後方推著我們前進,就像攙扶站立不穩的肢體障礙者或者老人一樣。這些認知很難說和將肢體障礙者的能力與需求套用在視障者身上無關;而在輔具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輪椅的作用,但很少人知道螢幕報讀軟體的存在,從而對視障者如何使用手機電腦感到困惑,甚至把我們的白手杖也稱為拐杖……這些對輔具的誤讀同樣與身障中心主義有關。
本文提到身障中心主義,絕不意味著要減少乃至忽略肢體障礙者的需求,而是希望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更加精細而準確的把握各類障礙者的能力與需求,從而讓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運用,以下嘗試提出幾個例子。
例如復康巴士服務,肢體障礙者曾抱怨本不是必須使用無障礙車輛的視覺障礙者也可申請復康巴士會排擠他們的無障礙資源。但現有的復康巴士除提供無障礙車輛外,其車資費率僅相當於計程車的三分之一。多數視障者申請復康巴士,可能並非基於無障礙需求,而是源自經濟考量。了解此一動因後,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對視障者給與搭乘計程車相當於復康巴士費率的車資補助。由於計程車較之於復康巴士顯然數量更多,因此這樣既可使得視障者更為快捷而經濟的使用交通出行服務,補償障礙貧窮,也能釋放出更多無障礙的復康巴士供輪椅使用者等族群申請,從而讓資源在不同族群間實現更有效的分配。
筆者在美國求學時,申請當地類似復康巴士的服務,接載視障者的車輛便不必然是無障礙車輛,而是普通轎車,此種車輛規格的多元化或許也能增加復康巴士的數量,從而減小申請的難度。
破除身障中心主義的另一實例是要警惕無障礙設施可能製造新的障礙。電梯是人們最容易想到的無障礙設施之一,但大樓並非安裝了電梯就萬事大吉。如果電梯沒有樓層語音播報及按鍵觸覺符號,對於不熟悉的視障者就是障礙;倘若電梯按鍵採用觸控設計,此種障礙就更為明顯,視障者因無法觸摸定位而幾乎難以獨立使用。因此,完整的無障礙不僅要有電梯,而且電梯本身要有無障礙設計,切忌只做半套。
了解身障中心主義,也提醒我們更加謹慎地處理共融與適切之間的關係。有的身心障礙活動,會組織視覺、聽覺、肢體等不同障礙類別的夥伴一起參加。此種做法在傳播無障礙理念、促進不同障別相互了解等方面固然很好;但在服務層面,不同障別的需求可能完全不同。以無障礙旅遊為例,如果同一場活動同時有輪椅及視障參加,交通移動上,輪椅使用者需要無障礙巴士且上下車可能時間較長;地面移動時,輪椅使用者往往可以前進更快;景點參觀時,視障者往往需要額外的語音報讀等。同一場活動中,如何兼顧這些差異,避免為了滿足一方需求而影響另一方的參與體驗,都是主辦者需要充分了解與綜合評估的。
克服身障中心主義,本質上是要建立一套多元、包容,適合不同族群、乃至不同個體需求的無障礙體系,不可盲目套用。例如無障礙環境建設其實包含無障礙設施與無障礙服務。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往往更需要無障礙設施,設施完善或許可以大大減少乃至無需額外的人力服務。因此不少人也希望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物理與科技引導設施,使得視障者也無需額外的人力引導協助。此種期待固然美好,但即便是在無障礙科技較為發達、人力成本更為昂貴的日本或歐美國家,機場、醫院、賣場等公共場所仍會為有需要的視障者提供最後一公尺的人工引導協助。畢竟大家現階段昂首期盼的無障礙科技產品的效果,一個明眼人舉手之勞的協助或許就可達成。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視障者不需要適合自身的無障礙設施,更非主張要停止視障科技引導輔具的研發,而是希望無障礙設施與無障礙服務不會偏廢,讓不同需要的人擁有選擇的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