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談談棒球經—–大家都在打盲棒
文 張國瑞
我是盲棒選手,我們打擊的時候是帶著眼罩揮棒,完全靠的是跟投手之間的默契去抓揮棒的時間,而球的高度則是由投手負責控制,他根據我們習慣揮棒的高度把球「餵」到我們揮棒的位置讓我們打到球,對盲棒投手而言,真是一件辛苦的工作!
但明眼人打的棒球真的都是用眼睛看著球打嗎?其實並不然,科學人雜誌2007年9月號曾志朗先生所撰的「棒棒揮空,出局!」文中提到:「當我們說一位球速強勁的投手投出時速160公里的高速球,這表示這顆球在一秒鐘飛過了500度的視角,但一般人最快的視角移動,一秒鐘也不過是70度,因此從眼睛的觀點而言,打擊者是看不到球從投手出手到飛抵本壘之間的變化歷程的。再者,一個人從舉棒、轉身到揮棒擊球所需的時間,比投手球出手到飛進本壘所需的時間是要長很多的。所以,從物理分析上,打擊者不可能目睹到球的變化,也不夠反應時間去打到那個迎面飛來的球。」
因為沒辦法從投手出手到進入本壘眼睛都能追到球,打者有兩種選擇,第一是看完投手出手的動作後,就猜出球進壘的大概位置,然後把眼睛收回到本壘板上空看球來打,中間的過程球怎麼跑沒辦法看得到就只能憑經驗來猜。
第二種策略是盡量盯著球,但會在進壘的1.68公尺之前跟丟,然後靠著經驗猜球的位置揮棒,如果打者的經驗不好或者球在這1.68公尺產生了很大的移動,那我們會看到打者像一個盲劍客一樣棒子跟球之間差很大也就不奇怪了。
為什麼棒球教練總是一再交代:「注意投手出手的那一刻,眼睛要好好盯住球,一直到球近身時,調整好自己握棒的位置,一棒打出去!」第一是教練很可能並不知道許多時候選手是不可能看到球的,第二則是當你看不到球的時候憑什麼猜球在哪裡呢?當然就只有從投手的動作來猜會比憑空亂揮要好得多。
在地球上進行的棒球運動,不可能違反牛頓力學,但你會在許多棒球的術語中聽到打破這些定律的奇言怪論,例如說「球質很重或很輕」,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而球的重量可以說是固定的,所以影響球所帶的動量只有速度,沒有那種球速不快但球質很重的事情。這一點台語說得最好:一個投手好不好要看球會不會跑,前面提過的,打者在許多時候是看不到球的,一個球速不快的投手只要能想辦法讓球在打者沒看到的時候出現大幅度的垂直或橫向的移動,就能讓打者打不到甜蜜點,打不到甜蜜點就會覺得棒子被球押到揮不動的感覺,所以球質很重只是打者的錯覺,並非物理的事實。
某一次盲棒練習時,我因為揮棒時間抓得太慢,所以在我的大概一點鐘方向打到球,當時棒子被球押著往回推,球打出去當然是非常沒有力道,但教練指正我說:「你左手沒有用力所以棒子被球壓回去」。當然因為紀律的關係,對於教練的指正我們都會在態度上虛心接受,但教練的話卻並非事實。
我是右打,我揮棒大概是從3點鐘方向揮到大概9點鐘方向,也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棒子從三點鐘方向的靜止狀態開始加速,大概要到11點鐘方向達到最快速度,然後因為力氣用完而且棒子也不能脫手飛出去造成危險,所以從11點鐘方向開始減速到9點鐘方向變成靜止狀態,我在1點鐘方上打到球沒有力道,主因是因為球棒的速度還沒起來,棒子所帶的動量還很小,不是左手有沒有用力的問題。
台灣的棒球水準越來越高,也有很多人進去大聯盟表現得很好,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想運動科學的提升會是關鍵的因素,用科學方法來分析會讓選手少走冤枉路,並且能夠提升運動表現和防止受傷,才能讓進步的速度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