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無礙共融PLAY未來——從中啟程

文/黃靖騰

小標題1:快來看看,活動開始報名囉!

你有沒有想過,旅行不只是看風景、拍美照,更能在路途中遇見彼此、學習彼此的節奏,甚至在不經意的時刻,變成對方的導航、隊友或知音?

去年(2024),與幾位夥伴首次辦理「與視聽弱青年攜手府城遊」,一群視障、視聽障與非障礙的年輕人,在台南街頭和鄉間一邊冒險一邊磨合。雖然當時很多人素未謀面,但幾天旅程下來,彼此的陌生早就變成默契,而那份「不是我照顧你,而是我們一起完成一趟旅程」的感覺,有笑聲、有學習、有成長,都一直深深留在大家心裡。

當時的旅程也被公共電視台《好好出門》節目拍成紀錄片,即將推出,我想,最美的畫面應該是彼此敞開心扉的瞬間;即使影片還沒播出,這份共融的種子,早就在我們心裡悄悄發芽。今年夏天,它準備長出新芽,這一次,我們要出發前往台中,來一場融合自然與城市的輕旅行!

這不是什麼偉大的心靈勵志行動,而是一趟非常「真實」的共融冒險:一起卡關、一起出糗、一起笑成一團。有人幫忙報路標、有人翻譯聲音、有人口述風景、有人唱歌助興,有人乾脆一路講幹話解悶——再日常不過的瞬間,正是共融最動人的模樣。

「無礙共融PLAY未來——從中啟程」現正開放報名中,將於8月23日至25日舉行,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皆可參加,地點在台中,邀請各位青年朋友共襄盛舉!這次我們會走訪阿亮香菇園、麗寶樂園,也規劃共煮共食火鍋趴、闖關遊戲、分組比賽等精彩互動橋段,第三天更讓大家一起決定旅程的終章,實踐真正的「由你我共創」。

如果你不怕新鮮、不怕慢一點、不怕放下「我很正常、他們很特別」的想法,那就來報名吧!PLAY未來,從中啟程——這趟旅程,等你一起走進來。

共融不是口號或理論,是一場真的可以玩的冒險,透過兩三天的相處了解彼此,或許回到生活依然能繼續走、繼續玩。

活動連結如下:
報名表

小標題2:參與對象與導覽員角色

為什麼我們選擇以青年為主要參與族群?因為我們自己(籌辦小組)就是青年,也發現年輕的障礙夥伴普遍具備一定的獨立性與行動能力,比較容易在活動中彼此配合、自由互動。這對我們這些還在累積經驗的主辦新手來說,是最適合起步的方式,不過不會完全只歡迎「青年朋友」,我們會針對實際情況去評估。當然,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慢慢擴大年齡層或障礙類別,讓更多人都能參與共融旅遊的行列。

這趟旅程的重點之一,就是打破「你是障礙者,我是幫忙者」的界線。我們把每位願意參與的明眼聽人、輕度障礙者,且願意給予視聽障感官協助的夥伴稱為「導覽員」,不是「照顧者」,也不是「隊輔哥哥/姐姐」,每個人都是彼此學習與支持的「旅伴」,放下固有的角色,只要願意走入彼此的節奏。

導覽員不需要多專業,只要有顆願意學習的心,學幾個簡單手勢、熟悉一些基本引導技巧,用清楚詞語描述方向,就能在旅途中發揮超大的作用。有興趣也可以自主「加修」——了解視聽障者特別的觸覺溝通方式(像是指背語、注音語)。我們的行前線上會議也會教導導覽員如何在各種情境中協助夥伴,並確保自己與他人都能安全自在地參與每一個行程。

小標題3:為何想持續傳承「共融」理念?

去年參與的夥伴們也從中獲得滿滿的回憶,有人從原本害怕與障礙者互動,到現在能自然打字、用平板跟我聊天;也有視障朋友在旅程後,更有信心主動參與各種活動,甚至輪流時不時揪起一團「說走就走」出去玩,例如今年初春就有夥伴規劃一場「苗栗採草莓+自駕輕旅行」的小活動。

我自己也親身感受到這樣的改變。和我一起參加旅程的朋友俐錚,是大學階段曾協助做筆記的同學,偶爾幫我翻譯課堂內容,可惜在大學階段並未真正熟悉,而去年旅程後我們變成會約出來聚餐、體驗活動的朋友。有一次,她甚至主動揪了我和幾位視障夥伴去新店和美山賞螢火蟲,那次同行的也有其他感官正常的朋友引導,一起玩得不亦樂乎。很難想像的是,眼睛正常的朋友竟然找我們一群看不清楚的人上山賞螢。

當天晚上一邊唱歌一邊聊天,踩著不平整石階的山路,我雖然從小平衡感不好,看起來有點跌跌撞撞,身旁卻有不同朋友一點一點協助,那些溫馨的提醒和小動作,都能感受到安心(自己一個人是怎麼也不會想來走這段路,更沒有那麼有趣)。而其他同行者還有全盲的視障朋友,雖然無法直接「看見」點點螢光,透過他人不時發出驚嘆的口述,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與同伴的溫度,於是就由賞螢、唱歌、聊天、結束後一起吃豆花,玩出不同的意義,相信雖然彼此感受世界的方式不同,重要的還是願意在一起去體驗、去感受,沒有人覺得無聊。參與的視障者依然無法直接看到螢火蟲,看他們感受到的光,是有些人雖然感官不同,但願意陪著彼此走很久、很遠。

共融,如果只是在活動過程的一種「包容」,顯然還不夠,我們期待的方向,是將它真正實踐在生活的角落,也是活動結束後平時面對不同感官者的態度,願意彼此靠近、理解與適度調整,這樣的旅程就能延伸到日常裡的每一場相遇。

現實中,這樣的友善仍不普遍。近日在俐錚邀請下,又與幾位朋友報名自然公園辦理的採蓮體驗活動,原以為視障者只要有人陪伴,就可以順利參與,我們確實也找好了願意協助的夥伴同行,結果主辦單位聽到「視障」二字就開始擔心荊棘、怕出事,最後婉拒我們參加。那種「你們不適合來」的語氣,只好無奈收場。事實上,我們障礙者最了解自己的情況,應該可以評估環境的安全性、做好妥善準備,卻因為其他人主觀的擔憂,直接被擋在門外,這類狀況屢見不鮮。

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共融旅程,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障礙者不是什麼都不能做,只是做事的方式與多數人不同。我們願意為自己負責,只需要一個機會,而不是直接說「這裡不適合你們」,別讓「怕麻煩」成為拒絕多元的藉口,讓世界為每雙腳步留出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在行前,我們慎重地寫下「視聽障旅遊引導須知」的設計。希望導覽員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障礙夥伴,就像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交朋友,需要時間理解對方的語言、文化與節奏。我們也會安排簡單的手勢教學與溝通方式入門,讓大家在旅途中可以自然地溝通,而不只能靠語音或視覺這兩條主流通道。

小標題4:現正積極尋求贊助支持,讓每個人輕鬆出門

這次活動仍由我們這群視聽障與視障青年組成的「無礙共融PLAY未來」小組主辦,成員包含朱禹豪、吳子榕、黃靖騰,目前也正努力尋求企業與基金會的贊助支持,像是立信基金會就已表達願意繼續支持,不但擔任協辦及贊助單位,基金會的魏如君執行長還給我們許多實際建議,例如建立更完善的導覽員訓練制度(完善文字化的「引導須知」、討論幾個簡單的肢體手勢,如上下樓梯、結帳、上廁所、前進/暫停等),讓這些學習與陪伴的過程延續到更多地方。有制度的支持,才能讓善意變成長久的力量。

未來,我們也希望與理念相近的單位,如「台灣尤塞氏症暨視聽弱協會」建立合作,讓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制度化地進行,擴展資源與參與對象,甚至能發出志工服務時數證明,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樣有意義的陪伴與學習。

目前三天兩夜預估費用為3559元、兩天一夜2709元,我們正積極爭取補助,希望最終參與者只需負擔1500元內,讓每一位願意出發的人都能無負擔參與。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去年台南障礙共融旅遊的過程,可參考我的兩篇紀錄文。


第一篇


第二篇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