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當世界面臨危機
文/張閎霖
在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之下,相信許多朋友們最近除了恐慌之外,應該都有一個共同感覺,就是快要悶壞了。對於視覺障礙者而言,當前的嚴重疫情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社會孤立感。此外,由於視力與行動受限,也很難與他人保持必要的距離。更甚者,疫情帶來的生計影響無可計量,例如視障者的按摩工作勢必遭受莫大的衝擊,有的被解雇、放無薪假或減薪等等。
有一部災難電影「末日之戰」,大家應該不陌生。或許在幾個月前,大家從電影看,相當無感,可能心想,「這應該不可能會發生的。」簡單的說,那就只是一部好萊塢特效災難電影。然而,幾個月後過去,這樣情節隨病毒慢慢在世界蔓延,肺炎病毒所衍生的恐懼與威脅,沒有貧富、階級、性別、國籍、種族……之分,病毒之前,人人平等。
這一兩個月來,許多生離死別的悲劇、醫療崩潰、困頓等駭人景象,佔據大部分的新聞內容,從中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情況下,醫療資源就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了。從現實有限資源必須思考的一個醫學倫理問題,就是當目前的醫療資源只能治療及拯救某些人時,誰該優先被治療呢?德國雖然具有先進的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不過一旦發生醫療崩潰,必須採用分流時,從許多國家的實際數據中顯示,高齡者、慢性疾病或者肥胖因素等,都是屬於高風險者。
在COVID-19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以及使用所謂「分類」考量和相關研究數據,德國六個醫學協會和醫學倫理學會於2020年3月25日提出了「關於緊急情況下資源分配優先順序」的建議。此建議一出,許多身心障礙人士權利代表團體意識到它的草率與不完整,需要進行更多廣泛的討論,尤其是身心障礙不應該成為優先順序決策的考量標準。
但問題是,這樣的緊急措施是否在目前COVID-19冠狀肺炎大流行的狀況中適用;因為分類是基於歷史上重大災害案例和當前可用的醫療資源做為考量。關於醫療分流的考量,可以從德國日益經濟化的醫療體系和明顯的「缺乏照護」的背景來看。因此,分配有限資源的建議和標準具有重大意義與影響。任何建議都必須基於人權考量,特別是根據《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第11條以及德國倫理委員會和德國人權憲法(第3條)。
「專業單位或專家團體」怎樣去評估,或者誰有權提出適當的建議和標準的問題出現了。的確,所謂「專業單位或專家團體」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或許他們的建議可以作為論述的一部分,但不應該視為唯一的標準。相同地,政治人物的責任也不能置身事外,絕不能讓專業團體凌駕倫理與基本人權。社會上多元的聲音及身心障礙朋友的代表組織意見都應該納入,必須進行廣泛的討論和參與。
雖然專業單位要求「多元決策原則」,不過實際上卻僅僅採納所謂「專業人士」的意見,相關受害者或其親屬的想法卻完全被擱置在一旁。對於擔心身心障礙而導致低優先權而處於不利地位,身心障礙朋友當然無法接受!於是他們共同發表幾項聲明:
- 身心障礙不應該成為優先決策的標準。
- 快速加強急診醫學的能力,以避免出現需要採取所謂優先順序的情況發生。
- 在決策過程中,不使用過時和歧視性的評論。
反觀台灣,儘管大家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相較歐美、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台灣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日子難過還是得正向去面對。提醒視障朋友們,多加注意一些防疫的小細節,盡量用手杖碰觸,避免用手接觸公共場所物品。如果無法避免,或許可以穿戴拋棄式手套,記得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搓揉眼睛。未來如何不可得知,但是小小的防護,可遠離病毒,減少危害,希望這世紀瘟疫趕快退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