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淺談蒙特梭利與特殊教育理念
文/張閎霖
許多人應該對於蒙特梭利或者蒙氏教育這個名稱不陌生。街頭上也到處林立許多標榜蒙特梭利教育的幼兒園,也因如此許多人認為她與德國福祿貝爾是對於幼兒教育啟蒙的兩大支柱。不過,她最初接觸的卻是醫學,甚至與智能不足兒童的特殊教育也有相當的淵源。同時,蒙特梭利也是女權運動的重要指標。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年出生於義大利,她的父母原本期盼她當一位稱職的好老師,因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教師是唯一為女性開放的工作機會。不過,蒙特梭利對於這樣的女性傳統保守角色十分厭惡,幼年時,對於數學感興趣,想要成為工程師;不過,後來卻對生物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想念醫學系;幾經轉折與羅馬大學醫學院因為蒙特梭利為女性的拒絕,多次的努力,終於進入了醫學院就讀,畢業後也成為羅馬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醫師。醫學院畢業後,蒙特梭利進入大學的心理治療中心工作,除了在醫院內的診治工作之外,也必須接觸羅馬地區貧民區的兒童,這也是開始了她的教育之路。
她曾經閱讀過法國醫生伊塔爾教育野孩子偉克特的故事,專程到法國及英國實地訪問研究,藉由相關資料擬訂計畫來幫助貧民區中的兒童。她發現這些流浪在街頭的兒童,都是以達到就學年齡而未就學,有些並非都是智能不足,有些是因為生活環境導致缺乏文化刺激,若是不給這些孩子適當的教育,將來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理念與真理中,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她認為要把兒童當作是一個整體來看待,教師要對兒童要有深刻的了解,首先需要的就是要做詳盡的觀察,也唯有如此,教材才能準備周延。另外,強調動態的教育原則,所有感官的學習功能,需要透過五官及體能活動來協調。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實務及事例來施教,將兒童帶入真實的情境中,透過感官刺激兒童的想像力及記憶力。這也是在對智能不足兒童教育中重要的教學原則。
對於蒙特梭利而言,再也沒有比談到兒童更令人振奮的。兒童就猶如未來一般,駐足於大人與宇宙的腳下。她強調所有的孩子都有可造就的一面,即使有嚴重障礙的孩子也不例外。蒙特梭利常說,當兒童有能力去創造及去思考,就應該協助他們打開這個智慧之門,為兒童製造學習與創造的機會,透過設計的自然環境去提升兒童學習興趣,並且激發他們將來有能力發現宇宙中更多的奧秘。
的確,這些教育真理對於後世教育有不可抹滅的影響。想想與有同感,雖然目前服務領域並非兒童或學齡階段,主要為高等教育階段的輔導工作,但是就如秉持蒙特梭利的理念一樣,身為輔導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去做好一個引導者(director)的角色,身障生就是資源教室裡面的主體(以身障生為中心),輔導老師要好好觀察學生,跟著學生走,順著他(她)可以學習及開創的東西,把必要的協助與服務(如學習輔具、在學助理、課業輔導、轉銜服務等)適時的帶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