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我愛「問、拍、引、報」
文/翁輝鵬
曾有視障朋友告訴我,視覺退化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因為始料未及,即便有心理準備,當喪失的那天來到,也難以承接它帶來如同巨石般沉重的壓力。
糖尿病導致視力逐漸退化,邁向古稀之年的郭伯伯說過:「當我的視覺發生變化,好像人也被迫搬離原來熟悉的環境,去到另一個新的國度生活,語言、生活習慣、飲食、行動上都不方便。雖然講的話一樣,但跟人的距離變遠了,就像別人對我說,『你走過去一點』,我到底該往哪個方向移動呢?」
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例如在住家裡走動、回診等,變得處處要仰賴別人的協助。講到用餐,讓他很挫折,因為夾菜或扒飯時掉落一地,旁人不說話,但聽得到他們嘆氣的聲音,整個人就像無預警挨了一拳。要踏出家門時,需要遷就協助者的時間,當有人願意帶他回診時;一則高興但也擔心,會不會聽到路人的閒言碎語,如同小石頭丟在他們的心頭,造成彼此的尷尬;或他的手不小心擺動時甩到路人的身體而被翻白眼呢?年紀這麼大了,雖說是老化,但癱瘓的速度快到讓家人來不及預備,拖累老小,「我心裡真是難受啊!老師。」
在退化初期,需要旁人協助時,其實考驗雙方的默契和關係穩固性,就是情感關係的期末考。而人導法的口訣——問、拍、引、報,就是雙方透過最少的肢體接觸,但又不黏膩的安全引導方式。
我也將此方法介紹給郭伯伯夫婦,經由示範講解,也讓彼此實際演練後,順暢安全地完成正確引導的動作。因為看別人操作容易,等自己上場時,難免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我請郭太太練習,以郭伯伯家住在傳統市場附近為例,出門搭公車,回大醫院複診時,想像兩人穿過賣菜的攤販、購買的人潮、叫賣吆喝和器具碰撞的聲響,對雙方都有不小的壓力。到站牌等公車、搭上公車、上下公車、入座、移動等,都在「問拍引報」的人導法技巧中,帶給夫妻倆較輕鬆且安全的方法,避免因過度擔心緊張,疏忽了安全的原則。
甚麼叫「問、拍、引、報」呢?
問:如何用合宜的音量,靠近詢問郭伯伯,因為在聲音多元的環境中,郭伯伯未必知道有人正在跟他講話,如果省略,他可能會被嚇到。試想,在市場裡、醫院中,有多種聲音彼此交錯,合宜的音量和提示,對郭伯伯就顯得重要,讓他知道有人正在對他說話。
拍:就是妻子用手背,輕拍郭伯伯的手背,讓他正確找到太太的手臂,用虎口握在對方的手肘上方。其他還有因為雙方身高不對稱,引導的人較矮,可請視障者的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引:郭太太用先生步行的速度帶著他行走,開始時先緩慢移動,待雙方建立起默契後,再依照郭伯伯可接受的方式,調整行走快慢。
報:為讓視障的郭伯伯對環境地形可以掌握,我請太太在每次的高低落差前先預告,到達時停住,等先生重心穩定了再繼續前進。
若要為視障者說明環境的設施,我請郭太太站在他的立場思考,想像先生正站在時鐘正中央的黑點,前方是12點,右方是3點鐘,左側就是9點鐘,其他可以此類推。若一時反應不及,用左前和右前代替亦可,避免說「過來一點」、「那邊」、「這邊」等,讓視障者陷入五里雲霧中。
外出時難免會面臨較為隱私的事情,比方如廁,就可以用點鐘方向,讓郭先生掌握廁所內,各個設施的相對關係,減少過多的協助,保有其自尊與隱私。
為了避免郭伯伯空著的手行走擺動時甩到路人,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我請他一手握妻子的手肘,另一手握白手杖,除了表明身分,也能化解尷尬。
人導法是讓照顧者(不論是主要照顧者、救火隊員、熱心支援的鄰居好友)有相對安全的方法,與視障者重新建立支持和協助的方法,是友善的橋樑,搭起視障者和周邊支持系統的人之間可通行的路徑。我鼓勵郭伯伯學會後,也可教家中晚輩,以除去他們對未知的恐懼,進而讓每個願意帶他的人,知道有效安全協助方法後,共同分擔太太過重的壓力,使家中的親子、夫妻間因長期照顧,身心耗竭導致關係的緊張,得以緩和與紓解,讓彼此都可有長舒一口氣的空檔,因為誰也不希望在這場關係的期末考中被死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