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成籽

文/蔡仲恕

我將種子擺在竹筐內抹勻,挑出變形的初級種子,再進行烘乾及種子後製等程序。對於式微的農業百貨資材行,不再有以前光景,只剩下種子(籽)買賣撐住一些客源,以前農業資材行所屬農場的育苗、嫁接營業項目也受迫停擺,閒置的農場只得和生技公司契作噴瓜。

原生地在國外的噴瓜,係在地上匍匐生長的藤類作物,我為方便噴瓜生長及採收,在栽種的坡地搭建格網棚架,讓其攀附生長。搭設棚架時,考量到坡地斜率與棚架垂立地面的角度與方向,影響棚架的穩固,還得計算出坡度與棚架立柱夾角後的偏心距,再以測量儀器輔助搭建出安全的格網棚架。

搭好的棚架,噴瓜藤莖彎彎繞繞纏住棚架格網,在格網開枝闊葉再開花結果。噴瓜成熟後形成的種囊,外型酷似迷你小西瓜。噴瓜種囊未熟成爆開前,種子懸浮在囊內漿液中蓄積能量,等到噴瓜種囊爆開,種子會像子彈跟著黏液噴出。失去黏液的噴瓜種囊,生技公司就無法加工提煉萃取物,製成保健食品。往往契作的噴瓜,都會搶在種囊爆開噴出種子前採收。

同一季生長的噴瓜,總有部分熟透達到生長臨界點的種子,會從種囊搶先噴發而出。這些提早脫雛種囊的種子,我將它蒐集後再加工製作成種原,當成下一季栽種的種籽。為了蒐集提早噴發的種子,我在噴瓜生長的棚架格網下方,又多鋪了一層細目格綢。棚架兩層格網的設計,形成上層是噴瓜藤蔓攀爬的坐騎,下層是噴瓜種子著附的搖搖床。

從棚架細格網取出的噴瓜種子,需要經過去膜、除雜、消毒等步驟後,還得解除休眠、拌藥等種子預措工作,最後更得經過粉衣披覆於種子表面後,再包裝保存才能成為種籽(種原)。對於外來種作物的初級種子材料,必得經過如此繁複程序製成種籽,才能保有發芽率高,抗病蟲害的特性。契作的生技公司,基於我對育種專業背景,將噴瓜契作農戶的育種工作交給我處理。

以前我經營的農業資材行及附屬農場的育種工作尚未停擺前,舉凡初級種子的取得、種籽(種原)育苗工程、種苗的嫁接及農具等都可到我的農業資材行或農場進行專業諮詢或購買,甚至連種苗及其苗齡都可以幫農戶客製需要的款式。我為讓不同種苗,育種過程不相互干擾,在農場內增設覆頂的棚架,讓它們單獨在室內棚架生長。

有一次我在風雨中,搶搭室內棚架,忙到淋漓汗水摻雜雨滴,漂打在一鼓一落的透明覆頂帆布裡。我無法精算並測量出坡地與栅架立柱的偏心距,只能概略抓出混凝土柱位置。權宜做事的方便,卻招致固定棚架的混凝土柱,禁不住落山風的拉扯及驟雨後泥地鬆軟,混凝土柱如旱地拔蔥般倒下,壓在我的背脊上,那一瞬間,彷彿整座小山丘都重壓在我的身上。

我倒臥在血泊中被送到醫院急救清創,醫師指著電腦X光片彙報傷情「壓在背脊的混土柱,導致患者頸椎斷裂、錯位傷及中樞神經叢……」醫師建議傷後一週內的急性期,先以外部牽引法固定錯位的頸椎,一週後再開刀接合固定頸椎,至於術後復健成果及失禁的改善狀況,就看患者的造化。

醫師為搶急救時間,未施予麻醉狀況下,在我的頭蓋骨兩側以手術電鑽打洞,再將半圓不鏽鋼弧蓋,固定於頭蓋骨兩側的洞口。連接不鏽鋼弧蓋的鉛垂線沿著床頭垂下,末端安裝底座,置放定量的砝碼,將我錯位的頸椎,牽引至受傷前的 位置。如此以不鏽鋼弧蓋牽引脊柱的治療方式,模樣像自己架設溫室弧形頂端時,需要往下拉出鉛垂線,底座加磚塊固定的方式如出一輒。

完成牽引治療,手術前還得拍攝頸椎顯影斷層片。我照過顯影斷層後,電腦螢幕輸出一張張頸椎斷裂掃描片,整個過程如同機場行李包,被輸送帶移至顯影機掃描內容物的原理相同。待我完成傷後急性期的搶救,甦醒後不知所以然的我,將身體微微弓起,頭頂加載的器具,讓我動彈不得,腦後的鉛垂線又如地心引力,莫名般將我壓將回去,我只能以爆開的青筋,抗議動彈不得的身體。

手術前的牽引治療及顯影斷層拍攝,係一種暫置性的物理治療方法及手段,後續的脊椎接合手術,才是這波外科治療的重點。即將進行大手術的我,心裡波動的忐忑,臉部呈現抽搐不安的線條。倒是新婚不久的內人像哄小孩:「頸椎斷裂進行接合手術,就像被風雨折斷的樹幹,經過打釘、上膠模及拉線固定樹幹,然後等待結痂、新生組織後,可以重現生機,再度搖曳一樹的碧綠。」

內人將我脊椎損傷治療的過程,妙喻殘餘生命,復原成盎然生機的現象,而我倒認為脊椎斷裂後的一連串治療行為,像似不全種子經過造粒過程,在修補種粒及胚軸後,重新啟動發芽能力。不論是折斷樹幹的修復,抑或造粒後找回發芽能力,我盼望自己能經由不斷的復健,找回身體失去的功能。

脊椎損傷者的復健,無非是將失禁、無法走路等能力找回來。在身體的功能表項內,匿於脊柱內的中樞神經叢,由意念發出傳導,指揮接壤在手腳的周圍神經,身體才有了協調的動作,再藉由拄著四腳拐杖復建,微顫顫從輪椅站起,一步步喚醒神經叢回復傳導功能;失禁也是靠著導尿、敲尿的專業訓練,喚醒密布在膀胱周圍的細微神經產生收縮現象,進而產生尿意。

醫生在一次例行性的巡房,接收到我提及脊椎損傷者的生育能力,他先是一愣,思忖後說「若不能自然受孕,還有其他方法替代。」醫師「簡言少語」般的答覆,我更添深茫然。興許醫師仁心,不忍直接說出脊椎受傷者,無法靠神經糸統傳導與反射,讓精囊產生收縮恢復性功能,自然懷孕機率極低的事實。

對於自己癒後是否還有生育能力,在一次聨合會診間,我繼續追間。醫師妙喻「脊椎損傷者的性功能,像被截斷莖幹的苗株,變成垂萎模樣,哪能勃發製造生機。」醫師直指核心,建議我若要進行人工受孕,需靠醫學電擊刺激精囊或睪丸切片等方法取出精子,體外授精形成胚胎再植入母體的人工受孕方法,可以試一試。

結婚成家後生子,生命才有圓滿的循環,一直是我的執見。就像植物結實後得到最初的種子,不管是噴瓜種子,附隨黏液覓地生長,抑或以觸腳行走的野燕麥種子,展跡天涯為尋找適合土地縫隙而生,蒲公英種子優雅乘風而起,如降落傘般將種子吹向各處,它們辛苦覓尋一處可以安身傳承的場地。我也多麼希望自己的生命循環,能像這些野外「求生」種子一樣,不計任何形式育成下一代。

我更認知到人工受孕方式,好比原生種子,不能根植於不同沃壤,自然落土安生前,不也要加工讓種子成為發芽率好及加快生長速度的種籽,有時還得對細小或不規則形狀種子進行造粒處理形成健全的胚軸,才能正常發芽。我只不過像是再造的種子,循著人工受孕方式,在試管內形成有效的受精卵及胚胎,孕育下一代。

不管胚軸或胚胎如何形成,胚軸要在種籽發芽後,才能伸長而變明顯;卵子在還沒成功受精的,不能稱為胚胎。胚軸或胚胎對孕育的記憶中,都會有一段時間摺進生長故事裡,許給延續生命故事一個溫馨的夢。當我和內人大腦前額葉啟動孕育下一代的指令,開始進出醫院接受醫帥啟動試管嬰兒程序時,彷如我在農業資材行內啟動育種工作,那都是源於譜造新生命的堅持。

胚軸或胚胎都是根植在生命的初始,若以育種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現象,我和內人都了解種子成為能育種的種籽前,經歷去膜、粉衣包覆及造粒的生命改造之痛,彷如內人在人工孕育時,施打黃體素、排卵針、抽卵、體外受精再植入胚胎等人工受孕過程折磨,更得忍受抽卵後腹水回沖、卵子表層蛻膜化及胚胎再植入產生身體排斥等苦痛。

在人工受孕過程,如同作物進行多元育種的行為,它不是只完成種子發芽而已,而是包含嫁接在內的育種過程。當育種株苗的接穗端和砧木端互相嵌合那一瞬間,正如醫師在顯微鏡下撮合精子與卵子的過程。一種新生命的誕生,它們各自承載自身缺口之痛,流淌细微的基因元素,兩造間達成完全的融合,才能探索各自的生命構造,密合生長軌跡,成就另一番生命的壯闊。

源於啟動生命工程的感動,不管是人工受孕或是作物育種一樣,繁複到要分成初级種子,加工後製成為種籽(種原),才能播種在土壤中吸收養分成長,人工受孕受控基因定序,再慢慢分解出一個相似的形體,由母體供輸養分後蔓延增生。所有的育成都是蛻變的生命轉化,像噴瓜種囊內膜包覆的黏液,孕育種子後再噴出繁殖,如同試管嬰兒胚胎回植母體子宮內,由羊水包覆孕育的模式,共通的特點是經過不同的繁衍方式,撐起生生不息的生命相傳。

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我和內人兩相疊合在看不見的基因裡,驚奇經歷過新生命的轉化及傳承。我坐在輪椅,在竹筐內揀選種子加工育成種籽,不遠處,內人領著三個明珠寶貝,朝著農場正在發育的噴瓜幼苗走去。

備註:本文為2024年文薈獎「大專社會組」第三名作品,由文化部及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提供,並獲主辦單位同意刊登。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