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 教育部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教育部
  [登入/註冊]       
:::左側區塊
 主要選單 
* 歷屆考古題專區
* 網站導覽
* 個人書籤
* 近期新書
* 出版社圖書
* 點字教科書
* 書目查詢
* 新聞雜誌區
* 蝙蝠電子報
* 「身」命力電子報
* 推薦與書摘
* 出版快訊
* 行動數位圖書館
* 視障行動學習
* 網路博覽家&APP
* DAISY/有聲書書目
* 統計資料
* 會員專區
* 無障礙全球資訊網
:::中央區塊

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多重障礙」與障礙代償

文/金希

多年前參加一場身心障礙相關研討會時的一段插曲,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那場會議的有多位不同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者參加,其中包含數名視覺障礙者。

會議結束後,一位首次參加會議的非障礙者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一旁小心翼翼地詢問:「你們視障者是不是也都有聽力問題呢?」我聽了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過去只聽人說我們視障者聽力比一般人靈敏,還是第一次聽說我們聽力不好。

我問他為什麼這樣覺得,他說:「你們好幾個視障者剛才開會的時候耳朵裡都塞著個東西,應該是助聽器吧。」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他說的是耳機。不熟練使用點字的視障者在開會時,如果需要做筆記就要用手機或筆電打字記錄,為防止螢幕報讀軟體的聲音影響他人就需要配戴耳機,結果造成了我們是視聽「多重障礙」的誤會。

耳機被當成助聽器固然是一種黑色幽默,不過因為配戴耳機而讓我們視障者成為「視聽雙障」的時刻並不罕見。由於在教室、辦公室、圖書館、車廂等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使用電腦或手機,視障者都需要配戴耳機,加之聲音傳送的管道是單一且容易相互干擾的,這就使得我們專注聆聽耳機時可能聽不到他人突然間對我們講話或者周遭環境中的聲音,所以被誤以為在視覺障礙之外又好像多了聽覺障礙。

此種暫時性「多重障礙」的現象源自障礙代償,也就是當我們身體的某一部分機能存在障礙時,需要用另一種感官來取代或者補償受損器官的機能,例如視障者會更依賴聽覺、下肢障礙者會更依靠上肢……等。為了彌補既有障礙,障礙者往往會超出通常的使用頻率或方式使用另一完好器官,而人體器官的使用並非為補償另一器官而存在,從而容易引發完好器官的功能也出現障礙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障礙代償而引起的「多重障礙」。

障礙代償除前述視障者因配戴耳機而成為暫時「聽障」外,另一典型例子是視障者在出行時因為持有手杖而成為「肢體障礙」的現象。一般人在出行時兩隻手都可使用,例如拎包、撐傘或推行李箱等。但我們獨立出行時因為一手要使用手杖,只有一隻手可以自由使用,這就使得視障者在外出時常有少了一隻手的感覺。特別是需要搬運東西或者天候不佳的場合,此種視覺與上肢「多重障礙」的感覺就更為明顯。下雨天視障者如果要一手撐雨傘一手推行李箱出門,就沒有第三隻手來搖手杖,此時就需要對寶貴雙手的使用有所取捨,不是把行李箱推在前面探路從而放棄使用手杖,就是穿防水外套或者雨衣從而放棄撐傘。

「多重障礙」與障礙代償的現象讓我們看到某一類別的障礙並非孤立存在,而會聯動地影響障礙者其他生理機能的發揮,從而也促使我們更為全面的看待某些與障礙者相關的現象。例如此前曾有過對於大眾運輸工具上是否要給視障者讓座的討論,有人認為視障者好手好腳,無需座位。本文無意評價這一論點,只是可以提供另一思考視角,一般乘客在捷運或公車上站立時一手拉拉環,另一手可滑手機,事實上多數乘客應當也是如此。而視障乘客站立時除同樣需要一手拉拉環或者扶手外,如果需要使用手機就需要用另一手完成收折手杖、掏出手機、插上並配戴耳機等動作,難度著實不低。因此多數視障者在搭車時如果沒有座位,可能就會放棄或者減少使用手機進行聯絡或者閱讀的機會。

障礙代償對障礙者生活的影響也可能表現在對生活用品的選擇上。例如克服前述視障者出行時少一隻手的狀況,視障者可能會選擇擁有較多口袋或具有防水功能的外套,從而減少需要用手提物或者撐傘的次數。

障礙代償與暫時性的「多重障礙」更啟發我們對障礙本質的認知。障礙不僅僅是醫學上的缺陷或損傷,更是人在與環境互動中的狀態。視障者在配戴耳機時面臨聽力障礙,外出時遭遇上肢障礙,而此種暫時性的障礙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例如現在路上就存在越來越多帶著耳機、低頭滑手機的「視聽雙障者」。了解障礙的本質,就容易讓更多的人換位思考,意識到人人都可能有面臨障礙、需要支持的時刻,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無障礙的社會關乎每一個人。


本系統由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維護 如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
資源中心電話:(02)7730-0606, 傳真:(02)8631-9073, 地址:25137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商館B125室
捐款劃撥帳號:17137650 淡江大學募款委員會 (請註明:視障資源中心視障系統研發專用)
本網站通過第一、第二及第三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