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用文字為視障者烹調故事的妙廚師——文字工作者陳芸英
主持人/錢旻宏
來賓/陳芸英
文、影音/有聲書學會提供
這一期邀請文字工作者陳芸英談從事寫作的心路歷程。
故事從小時候談起。打從念國小開始,家裡就訂國語日報,父親是國小老師,教她投稿,很幸運的被錄用。國小的公布欄也都放有國語日報,在鄉下,學生寫的內容被刊登,老師會嘉獎,一群同學會擠在公布欄上面看,這對她有股莫名的成就感;而在校的作文比賽也常得獎。
國中功課退後,她仍樂於參加國語日報的每月徵文,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她在師生眼中不是個成績差的學生,而是會寫作文的學生。
她就讀五專,進入書畫社。校刊邀她採訪一位藝術家,這篇報導得到編輯社社團指導老師的讚美,讓她嘗試走採訪寫作之路。
由於家人多數是棒球迷,在1990年中華職棒成立後,她應徵上中華職棒記者。從職棒雜誌採訪、主編到兄弟雜誌總編輯,直到1999年底離開,在職棒界整整待了10年。
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她離開職棒界後到南投鹿谷擔任志工,返回台北開始寫散文,投稿到各報社,被一位想出版身障團體的長輩相中,第一本書為2001年1月出版的《媽媽與吸管》。
與視障結緣是在澎湖採訪《媽媽與吸管》的語言治療師夏萍。兩人在台灣約不成卻在澎湖相遇,這是難得的緣分。夏萍約她夜宿翁老師家,不急著回台灣,而翁老師的爸媽是盲人,她的寫作生涯這才進入視障圈。
至今採訪超過四百名視障者,每個視障者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以一般生考上清大並獲得書卷獎的女生。她用放大鏡閱讀所需的時間是其他人的六倍以上。冬天更具挑戰的是,趴在桌上眼睛緊貼著的放大鏡因呼吸吐出的熱氣造成表面一層霧,根本看不到書本上的字,她只好用「控制呼吸」法,憋氣看完一行,換氣,再看下一行,這是極少見的閱讀方式。
受訪對象若是中途失明者,她發現有個共同點——對於協助他們重建的單位都心存感激,因為沒有重建單位,失去視覺的他們幾乎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
請聽陳芸英接受錢旻宏秘書長的專訪,網址如下(片長39分22秒):
用文字為視障者烹調故事的妙廚師——文字工作者陳芸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