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熊婷帶子女探險,促進親子關係
文/陳芸英
圖/熊婷提供
2023年春天,由「黑視力樂坊」所舉辦的音樂與視障跨界咖啡博覽會中,熊婷以語音溫度計和磅秤,為觀眾沖出一杯杯飄香的咖啡。在主持人的介紹下,她上台拿起麥克風談起視障者學習咖啡的過程。無意間,她聊起「婆媳關係」。
初學咖啡時,婆婆滿是疑問,「妳學會以後,要開店嗎?」其實她只想要一技之長。
某日,婆婆突然對熊婷說,她約了一群朋友到家裡,「妳要不要沖咖啡給他們喝?」婆婆願意把這位看不到的媳婦介紹給朋友認識,「我很開心,感覺自己受到婆婆的認同和肯定。」而她的婆婆平時不是個願意稱讚別人的人。
熊婷形容婆婆「很做自己」,能幹強勢,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直話直說。她坦言,剛開始不習慣這種互動。後來發現婆婆儘管碎念,但長期幫忙帶孩子,辛苦事都由她分擔,這才發現,原來婆婆表達對家人的關心不是用言語而是行動,熊婷看到婆婆的付出,轉為欣賞她。
「熊婷」不是本名。年輕時曾在餐廳打工,店家很小,只有韓國籍老闆、店長和她,共三人,大家感情好。老闆說,「我們很像韓國童謠的三隻小熊……」剛好她的名字有個婷,老闆就叫她「熊婷」,從此,這個名字幾乎取代了原名。
視力驟降從懷孕開始。兒子剛滿月,熊婷的右眼逐漸看不到。事隔一年懷了女兒,換成左眼。醫師驗出是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全台不到五百人。在醫師的建議下做了血漿置換治療,過程像洗腎,但這疾病復發比例高,慢慢的,她失去雙眼視力。
初期她還有一點點視覺,臉貼臉可以約略看出女兒的眼睛、鼻子和一點點輪廓,但當媽媽該為孩子做的事,都是巨大的壓力。
先生工作忙,她跟婆婆討論,幫忙帶一歲多的兒子,自己則帶著小女兒回台北娘家,請媽媽照顧。
日子一天天過去,對遠在彰化的兒子思念越來越深。雖然先生常透過手機視訊讓她跟兒子說話,彼端傳來牙牙學語含糊不清的單音——媽媽媽媽……熊婷娘家的親人看了忍不住誇讚,「好可愛喲!」但她聽了落淚;而先生因工作關係沒辦法經常北上,感覺一家人被拆散了。
在娘家的兩年期間,熊婷參加視障機構舉辦的生活自理課,包括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定向行動、手機、烹飪、按摩……她想在台北工作,分擔先生的經濟壓力。
但婆婆認為把家庭顧好比較重要。她也覺得學得差不多,該回家團聚了。
回到彰化,定向行動卻派不上用場。因為婆家住在偏遠地區,到市區要轉兩班公車。她一心想快速地回到正常的生活步調,請定向行動老師評估離家最近的公車路線。沒想到老師認為有難度,因為走出婆家的巷口有很多卡車,紅綠燈秒數過短,還要經過一座橋,橋的左右都是呼嘯而過的大貨車,「我不建議妳學定向……」熊婷問:「就是不能出門的意思?」她不死心,過一段時間另找定向老師,答案一模一樣。她只能待在家裡照顧孩子了。
剛從台北回彰化,兒子對眼前的媽媽沒有記憶,畢竟兩年多沒見面,顯得生疏。有時婆婆外出把兒子留給熊婷,兒子對於跟媽媽獨處於一個空間沒有安全感,哭鬧著喊「阿嬤」。經過一段時期的朝夕相處,才再找回母子感情。
現在兒子11歲、女兒9歲,分別是小五、小四的年紀。
女兒雖然從小跟著熊婷,卻有另外一個問題。
小二階段,不管熊婷怎麼誇獎女兒,女兒常否定自己。「都是我不好」、「我不可愛」、「我很爛」……「我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太嚴格造成的?因為我看不到已經幫不了小孩了,我不希望孩子給其他人添麻煩,所以從小要求他們自律。」例如飯一定要吃完、衣服一定要穿戴整齊、事情一定要做好……尤其對女兒特別嚴厲,「可能我說話的語氣不好,無形中造成她的陰影。」
她主動與老師溝通。老師給熊婷一個愛心娃娃,要她轉送給女兒,希望女兒明白這是媽媽和老師想給她的愛,希望她看到愛心娃娃也要懂得愛自己。
女兒收到禮物很開心,以漸進的方式接納自己,加上熊婷改變教育方式,用愉悅的笑容打從心底發出讚美,累積這些肯定,女兒才擺脫負面情緒。
現在熊婷的工作以按摩為主,原本先學的咖啡是副業。與咖啡結緣於佳箴老師的百萬夢想計劃與愛之光基金會合作培訓視障咖啡師,地點在台中,來回車程耗時四小時,遙遠的距離令人卻步,「但我想試試,看能不能變成一份工作。」佳箴老師和基金會對她照顧有加,「我非常感謝他們,這是支持我努力的動力。」
接著基金會開了一間讓視障培訓師工作的咖啡店,假日則接擺攤兼推廣,擴展她的視野。熊婷特別提到為期一年到雲林純樸鄉鎮的日照中心陪老人家的活動。即將結束的最後一次,突然的,一個個老人家走到她面前表達感謝,「謝謝妳願意陪我們。」他們都知道熊婷失明的故事,「妳真是堅強勇敢的孩子。」又是誠摯地握手又是溫暖地擁抱,像阿公阿嬤疼孫子般,熊婷很感動,沒想到小小的義舉帶給老人家這麼多的快樂。
離別總是帶點感傷,「這些老人家,以後還會再見面嗎?」這是她短暫當咖啡師最溫馨的回憶。
生活除了按摩和咖啡,親子旅遊也不少。2022年,兒子的暑假作業跟環保有關,當她知道朋友在台南舉辦淨灘活動,決定帶孩子們冒險,展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
他們從彰化出發,先去熊婷的故鄉嘉義吃雞肉飯,再搭火車抵達民宿,時間已近傍晚。一進房間,小朋友發現床邊貼著大小不一的磁鐵,開心地玩了起來。為了安全起見,她只打算選離民宿最近的一兩個景點外出走走。
淨灘活動在隔天早上7點半。熊婷告訴孩子們,「媽媽看不到,需要你們幫忙。」熊婷懂得手機操作,開啟Google 地圖的導航功能,顯示兩地之間的距離約1公里,兒子得意地說,「這個交給我。」
熊婷和女兒在兒子的帶領下,始終在兩三條街繞圈圈,兒子有點懊惱,畢竟他沒有經驗,熊婷覺得這是讓孩子摸索的過程,連忙安慰:「沒關係,不用急。」一行三人逛了十幾分鐘,這才終於走出去。
他們真的不急,懂事的孩子描述路況和風景給媽媽聽,例如現在正經過綠色的樹蔭、看到狗狗在路邊大便、成堆的蚊子飛來飛去,他們還發現不知明的小昆蟲,兩兄妹熱烈討論著牠們是什麼……熊婷只負責提醒他們注意來車、注意安全,加上一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經過幾個左轉右轉,手機說出「抵達目的地」時,三人大聲歡呼,YA!
朋友展開雙臂歡迎他們。孩子開始在短短的海岸線撿垃圾,響應環保愛地球。孩子們第一次到海邊很興奮,兒子還迫不及待完成堆沙堡的願望呢!
回到家,兒子把最後一項作業完成。內容是兩天一夜的所見所聞,包括在大夥的努下得到一個乾淨的沙灘。淨灘之餘,兒子把自己畫成一個金髮金裝的男孩;女兒則畫下他們在遮陽傘下野餐、海邊玩沙灘球的畫面,熊婷也成了孩子們筆下的主角,她被畫上藍頭髮、身穿紅綠褲子的妙齡女子。藝術沒有框架,當孩子們把這些畫作口述給她聽,真令她哭笑不得。
2025年初春,兄妹倆陪著媽媽參與親子公益嘉年華,熊婷站在吧檯前,沖煮出一杯杯香醇的咖啡,小幫手幫忙遞咖啡,驕傲地說:「這是我們媽媽泡的喲!」海風陣陣,但擋不住攤位的溫暖。許多民眾駐足看著熊婷優雅的手沖,買下咖啡,
也有人看著這對孩子,輕聲地說:「你們的媽媽好棒,你們也很棒。」兒子當場發下豪語,「媽媽,我長大要開咖啡廳!你來泡咖啡,我來做披薩,妹妹烤餅乾!」
這些點點滴滴,為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接下來孩子們將陸續規畫其它的任務,她深深覺得與孩子們同心協力,完成挑戰,意義非凡。
中途失明的熊婷因視障,人生被切成兩半,她覺得後半段比較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