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Facebook 推至Plurk 推至twitter 新糖主義
文/Alice
最初眼睛失去看見繽紛世界功能,自我懺悔良久。即使主要原因於醫療疏失,但心中清晰明白一切源自對身體疏於照顧,總喜歡夜深寧靜時挑燈讀書或工作,這些透支帳款身體早已陸續整理成冊。
自眼睛狀況急轉直下,很長一段時間「調養身體」成為正職工作。平日除了聽從中醫囑咐調理外,特別喜歡攝取各種醫療知識,對於腦部相關知識更是莫名著迷,或許是因失去主要獲取外界70%左右的視覺資訊,總想透過各種不同方式多方探索外界,輸入管道大幅轉換,常覺得自己腦袋卡卡不夠使用;且在看不見初期,資訊常是入耳即忘,想抓住什麼卻毫無所獲,這委實令人寒毛根根豎起,完全雷同電影中腦部受損患者特徵,當下只敢自己默默想這不知是否是阿茲海默症前期。
一篇《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的期刊吸引我,文中提及隨著腰圍變大,大腦負責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會縮小,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失智症狀。如果謹遵飲食、運動、腦力訓練,對阿茲海默症及潛在患者的認知功能會有所助益。近年來為此病症發表的期刊、書籍、研討會不在少數,撇步密方百百種,也不乏有人提出可逆轉的曙光,各個指標幾乎統一指向健康的生活型態能阻止阿茲海默症發生。
雖我的飲食不那麼嗜甜,帶點微甜的台南魯肉飯偶爾吃還是覺得非常美味,尤其對糖有種歡愉感。或許源自於奶奶過年過節總會偷偷塞一大包堂弟妹沒有的日製北海道哈密瓜牛奶糖給我,咬下去是獨一無二香滑軟甜。這過去只有貴族能吃到的糖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除了容易使人齲齒,更可能破壞皮膚的膠原蛋白,也或許會造成晚上睡不安穩的因素,更誇張是常以為它能使人心情愉悅,孰不知反倒可能是得抑鬱症的潛在兇手,而讓我下定決心戒糖是因為攝取糖類會使胰島素阻抗,從而破壞大腦突觸,令細胞溝通及儲存資料的功能受損。我將查到的資料一一仔細反覆咀嚼,思考過去自己無意識吃進了多少天然與化學糖呢!
持續被美食淹沒的年初五,下定決心執行新生活「二周無糖計畫」。當第一天執行計畫,才明確感到生活中有太多吃進糖的可能,貨架上只融你口不融於手的各種巧克力誘惑實在難以拒絕;上周一下午才和同事一起合訂一杯甜滋滋的珍珠鮮奶茶來舒緩緊繃心情;甚至某幾周後要為親朋慶生,那可就是滿桌的零食甜品加大蛋糕。原來糖是這樣不經意地圍繞在我們身周。
減糖第一天除了忙碌篩選何種食物不能吃,明顯和米字邊的糖沾邊的都不行,和酉字同邊的醣就得過過腦,而這幾乎佔據平日飲食大半,像是早餐常點鮪魚蛋三明治,最喜歡的小七三種咖哩飯口味,或者是隨便一間麵攤坐著點的都是澱粉類。為避免糖與醣的攝取,對於入口食物一項項用X ray進行精密檢測。接著第二天有點難過,感覺自己已和美食再無任何瓜葛,餐廳裡的後三分之一甜點或升級套餐好像再也和我無關,不論是摻了威士忌酒的提拉米蘇還是吃了覺得倍感幸福的法式核桃肉桂捲,都得揮揮手說聲再見了。第三天繼續留在掙扎漩渦中無法順利脫身,路邊手搖飲店只能遠觀不想靠近,麵包店也盡量繞道而行,完全無法再接受多一點點食物香味刺激。
第四天早晨5點23分,手機樂聲還沒響起,眼睛瞇一條縫,躺在床上欣賞一會兒春天鳥鳴聲,隨後雙腳踏在地板上似乎更紮實有力,長期疲倦的身體好像多了些什麼,無意識覺得心情真美麗。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吃些什麼,就會像什麼。這觀點著實精闢,最初成形於法國薩瓦蘭美食作家,後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也推崇此論點。在謐靜清晨動手為自己準備二顆水煮蛋與伯爵茶,茶香裹些淡淡柑橘味,敲敲蛋殼剝出潔白光滑的白蛋,輕咬一口蛋白彈牙,蛋黃細密香濃,我真的好喜歡這不同的早晨。
|